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于豪 冯晓晴 摄影报道
初秋的港城,目之所及,满城皆绿。
昔日脏乱差的“城市伤疤”,摇身一变为设施完备、人气十足的“打卡地”:散落在社区街巷的“沉睡水塘”逐一苏醒,成为“City Walk”新地标;拔地而起的超低能耗建筑群,不但成为绿色施工试验田,更以重重“黑科技”拉满节能指数……
浓浓绿意,正渗透肌理,融入脉搏,聚成格外鲜明的城市基因。
绿改加持,“撂荒地”嬗变“打卡地”
今夏,一条全长1200米的生态廊道成为崭新的“打卡地”,西起北京南路、东至海滨路,清澈水流穿过卵石滩,菖蒲、荷花摇曳生姿,白鹭在岸线上惬意飞翔。但早年间,这里土地裸露、植被杂乱,成为黄金河入海口的“颜值累赘”。伴随着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潜流湿地等近20处生态设施,日处理能力3000立方米的人工湿地,以靓丽新姿示人。
“这里既是‘实事工程’,也是‘绿色工程’。”黄渤海新区海绵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将继续“平急两用”,保障排涝安全的同时,更是生态窗口。
一组数据可见海绵城市进化:2020年之前,烟台城区雨季80%的地表径流直接排入市政管网流失,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15立方米。但近年来,伴随着205个海绵示范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中心城区55%以上已达到径流控制目标要求。
绿色嬗变,目之所及,俯拾皆是。
在白石街道,占地1.79万平方米的老水塘,增植五角枫、红叶石楠、流苏等花木,以往“绕路走”的居民,争相和“治愈系”美景同框,日均客流量突破3000人次;
在凤凰湖公园,昔日的渣土堆建起网球场,垃圾回收站变身为空中廊道,1700米的环湖步道上,跑者你追我逐“打卡”,泵道公园内,少年骑手踏着单车驰骋争锋;
通世南路沿线,一度撂荒的“斑秃”地块,陆续添置了智慧健身器材、自助体检仪和太阳能蓄电池充电口,道路两侧的排水海绵设施系统,将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积水“一饮而尽”……
今年,烟台采取“先中心、后近郊、再远郊”的策略,建立水塘水库改造提升项目实施库,“一塘一策”实施改造;推进11个海绵城市示范片区、205个示范项目建设,年内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新增15平方公里。
绿建“打样”,不开空调也冬暖夏凉
9月,“秋老虎”不时发威,但走进烟台飞龙集团创新研发中心,迎面而来的却是阵阵沁人心脾的清凉。“夏天在这里办公,基本不用持续开空调。”烟台飞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宋健说。
不开空调的底气从何而来?研发中心大楼采用飞龙集团自主研发的超低能耗门窗,节能率远高于传统门窗;外墙保温层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室内使用新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效率达75%以上。作为烟台适合地区气候特征的首个高标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每年仅节能一项,就相当于少烧了178吨标准煤。
“我们在超低能耗门窗、建筑等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宋健介绍,目前,其自主研发的超低能耗门窗广泛应用于超低能耗建筑、被动房等高端市场,与智能家居无缝衔接;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年产能达到6万吨,通过智能箱型生产线、焊接机器人等技术,实现了生产质量全程可追溯。
绿色建筑风生水起,得益于源头活水。烟台推进绿色建造BIM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建设,7个省级示范项目、37个市级试点工程“先行先试”。土地出让前明确项目绿色低碳要求,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今年,烟台将构建绿色建造产业链“3个领建园区+4个关联园区”布局,做大做强蓬莱区、福山区、牟平区的绿色建造产业园区,推进黄渤海新区、莱山区、莱阳市、龙口市4大关联园区建设,“总部基地+生产基地”带动绿色建造全产业链发展。
绿满工地,黑科技贯穿施工始终
城市绿意盎然,背后是绿色施工“细节拉满”。
天山路畔,万华人才中心项目格外惹眼。作为烟台最大规模的超低能耗建筑社区,烟建集团在施工过程中创新研发了新型聚氨酯建筑围护体系施工技术,应用了地源热泵可再生能源、穹顶发电玻璃保温防水一体化屋面等一系列被动式建筑技术。
“目前,烟建集团的主要产品均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材认证和节能认定,入选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烟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文爱武介绍,“绿建”积累的诸多工艺工法,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老年照护康复医学中心工程、万华福建工业园、援塔吉克斯坦议会大楼等项目“即插即用”。
“接地气”的市政项目,也将绿色施工贯穿始终。
作为2025年全市道路大修工程中里程最长、体量最大的一条,胜利南路大修工程既要铣刨6万多平方米的沥青罩面,还要重做1.2万平方米的人行道,采用传统工法,必然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为解决这一痛点,项目部主打“喜新不厌旧”。
“我们进行改造的路沿石,全都是之前的石条,工人现场抛光打磨,去除破损和污渍后重新安装,既不必重复采购,又节约工时。”胜利南路大修工程项目经理林浦介绍。沥青残渣集中收纳送进加工厂,经过粉碎、压实、覆膜和静置,制成各种颜色和款式的道板砖。“取之于路,用之于路”,正是绿色施工最生动的闭环。
责任编辑:吕金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