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
《宣城日报》“文化之城”专刊
推出——
《水东蜜枣:甜蜜小镇里的时光滋味》
当初秋的微风拂过
宣州区水东镇的街巷
空气中便开始弥漫起
蜜枣的香甜气息
这是小镇一年中
最繁忙、最甜蜜的时节
从明清延续至今未曾褪色
让我们一同走进“甜蜜小镇”水东镇
在流转的时光中追寻“枣迹”
品味那独属于这里的甜蜜故事

舌尖上的非遗
水东的甜,先得归功于这片土地。作为远近闻名的“枣乡”,这里土壤独特、气候适宜,尤其利于枣树生长,所产青枣品质出众,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著称。这份甜蜜的记忆,早被写进了历史里。清光绪年间的《宣城县志》里清楚记载:“枣:出水东,有尖、圆二等。”
秋阳正好的上午,我们随着枣农吴长安在稽亭村的深处找到了一棵仍挂满果实的枣树。“今年雨水充沛,枣子丰产,加工企业还没收完,留了几棵树让大家尝尝鲜。”
说话间,老人挥起长杆轻敲枝丫,圆鼓鼓的青枣便“扑簌簌”落地。他弯腰捡起一颗,擦了擦递过来:“尝尝,这个甜。”吴家几代人都种枣,他早已炼就“火眼金睛”,瞟一眼便知哪颗枣肉最厚、甜度最足。
只是这份熟练里,藏着些许遗憾。“以前村里房前屋后都是枣树,打枣时满村都是笑声,杆子敲下去,枣子落得脚都插不进。”但近些年因青年外出、饮食变化等原因,不仅本村,全镇枣树种植面积都在减少。“我舍不得啊,今年还种了一亩多,就想看着它们挂果。”

正是这些被珍视的青枣,才能酿出地道的水东蜜枣。
蜜枣的制作,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每年处暑前后,青枣泛白成熟,便是加工蜜枣的最佳时机。从采摘到成品,须经十多道工序:分拣时要挑出有虫眼、畸形的枣子;淘洗要轻,不能碰伤果皮;糖煮时火候得盯着,火大了发苦,火小了糖渗不透;还有稀烘、老烘、去核……每一步都得拿捏分寸。

2014年5月,水东蜜枣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一种地方特产,更是刻在时光里的文化密码。
指尖上的传承
循着浓郁的枣香,我们进入了宣城市中良枣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生产车间里,青枣正一步步蜕变成蜜枣:分拣机筛出大小,蒸煮锅里冒着热气,工人正将裹着糖霜的蜜枣装进包装袋——这里是水东蜜枣走向远方的“驿站”。

“今年枣子丰产,又赶上闰六月,我们8月12号就开始加工了,比往年早了10天。”公司负责人李超指着两个装满青枣的冷库说,“目前已经收了110吨青枣,今年估计能产不少好蜜枣。”这位90后,是水东蜜枣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2013年,他从外地回来接下家业,成了老手艺的“新掌门”。
刚接手时,李超犯了难:小作坊式的加工,卫生没保障;产品单一,年轻人不爱买;销路也窄,多半靠熟人介绍。“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也不能老待在老路上。”他琢磨着,“得规模化、标准化,才能让蜜枣走得远。”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李超既尊重传统,又崇尚科学:“我不仅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他在引入现代化设备的同时,并未放弃传统工艺。分选、蒸煮、包装已实现机械化,但清洗、去核等环节仍保留部分手工操作。“机械效率高,但对不规则枣形,还是手工更精准。”
为适应现代人健康需求,李超推动产品创新,既保留传统蜜枣,也推出低糖、无糖独立包装产品,并赋予它们“团圆枣”“长寿枣”“水晶枣”等雅称。
他还投入重金建设无尘车间,工人统一穿着无菌服操作。在巩固线下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展电商平台,不仅提升了销量,更扩大了“水东蜜枣”的知名度。
他心里装着枣农。“农民不容易,咱做企业的,不能让他们白忙活。”李超搞起“公司+农户”模式,定下保底价:不管市场价怎么变,青枣收购价不低于2元一斤。这些年,跟着他种枣的农户,日子越过越甜。
正因为这份诚信,中良枣业逐步赢得口碑,如今企业已拥有近60名员工,多为本地中老年人,2014年还评上了“安徽老字号”,成了水东蜜枣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而水东镇,也借着蜜枣的东风,2017年,水东“甜蜜小镇”被列入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2019年3月,又被列入第二批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名单。
立足枣产业,水东镇充分发挥省级枣产业专业示范镇作用,谋划“水东蜜枣”产业链综合开发。同时,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力支持中良、安顺等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新品、拓展新市场。
在水东镇,蜜枣从来不只是零食。它是吴长安手里的牵挂,是李超肩上的责任,更是乡亲们日子里的甜。

秋风又起,枣香更浓。青石板路上,老人牵着孩子买蜜枣,游客举着手机拍枣园,车间里机器嗡嗡响——这座甜蜜小镇,正用一颗枣子的故事,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把传统酿成新味,让日子变得更甜。
文图 | 全媒体记者 蒋华 沈彦
编辑 | 张玉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