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惠迪宗祠后前往大同街,去看看下花屯平蛮将军陆继绩宗祠,刚走出南圩街就看到兴南街牌坊,索性就走进去逛一下。原本以为兴南街是一条普通的街道,更可能是南圩街外围的附属小街,当看到兴南街的街史才感叹这条街不简单,建街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兴南街位于南圩街西边不足1公里的地方,别看它跟南圩街有点脱节,要追溯其历史,那可是南圩镇的福地。要了解兴南街的历史,那就得了解南圩镇的过往,南圩镇的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南圩镇成形时隆安县还没有设置,南圩镇的老址起初在罗兴,因罗姓村民开圩而得名罗圩。罗姓村民也真够倒霉的,生意做起来后遭到村民妒忌而被迫搬迁至现在的南圩街,因为是新搬迁而起名新罗圩。
明朝嘉靖年间地方土司与明朝军队发生战争,罗姓人家资助地方土司而被朝廷军队屠杀,新兴起来的罗圩就此覆灭。明朝廷军队为何对地方土著如此愤恨,因为广西远离朝廷腹地,朝廷力量无法染指这边儿被迫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好就好在有效的管理岭南,不好的是土司拥有自治权,即便朝廷军队在岭南有驻守,但兵力有限并未能有效控制土司而任土司力量强大到可以跟地方军队抗衡。
建文帝担心地方势力过于强大而威胁到朝廷的集权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实行消藩,消藩的同时顺便也把削弱地方土司给带上。明朝崇祯帝开始就对岭南各个土司进行打压,岭南的部分土司就是崇祯帝之后逐步改土归流。或许是明朝廷对岭南土司和土著进行高压态势,导致明朝倒台,最后的明军力量南明朝因得不到土司和土著们的支持而最终覆灭。
明朝或许是我国史上相对较强大的朝代,但对于岭南土著来说就是灾难,明朝廷对岭南土著的不信任和高压态势,导致地方土著经常起兵作乱。地方土著反朝廷最大的事件是思恩府土知府岑浚反朝廷,大藤峡苗壮民起义和八寨起义,每次农民反朝廷都给岭南土著带来毁灭性打击。南圩镇的前身新罗圩就是明朝嘉靖年间地方土司跟明朝廷军队作战而被毁。
此次的土司起兵作乱也给邕宁府得到警钟,但土司势力在岭南根深蒂固,以当时在岭南的朝廷军队根本就没有能力消灭地方土司,为约制和保护邕州府的安全,朝廷决定将宣化县和武缘县划出部分土地设隆安县。隆安县的设置,既是土司与邕州府之间的缓冲带,更是邕州府北边的保障。隆安县设立后地方社会环境逐步缓和,被战乱摧毁的罗圩再次兴起。
罗姓村民已在战乱中被杀光,新起的集市也不再是罗圩而叫南圩,起名南圩的原因则是位于县城的南边。明朝万历年间南圩正式开圩,开圩当日还请来知县剪彩,场面非常的热闹,只不过开圩的绅士面子不够大,给邕州知府发请帖都不来。南圩的繁荣也仅维持到1644年,从建圩到兴盛都不过百年,崇祯帝上吊自杀后明朝倒台,接下来的就是战乱。
北方朝廷倒台后岭南藩王朱由榔建南明朝廷继续跟清军对抗,南明朝的势力则在广西境内的左右江。明朝廷军队之前对地方土著实行高压态势,即便是奄奄一息的南明朝也不例外,南圩就是南明朝军队败退云南时被摧毁。南圩仅存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搬迁到新地扩荒,南明朝倒台,清朝廷即将产生之际就有现在的兴南街。兴南街也就是新兴的南圩,兴南圩是因躲避战乱而产生,最后也因没有战争而遭到抛弃。
清朝初期出现康乾盛世,社会环境有所好转,兴南街的百姓则搬到原南圩老址,毕竟南圩老址是都结、结伦、结安、镇远等州走隆安,隆安、田州、归德州走邕宁府的必经之地,交通非常的便利,更适合街圩的建设发展。兴南街的商业活动前往南圩,兴南圩就此失去商贸地位,不过兴南街倒是保留的相对较完整。
兴南街随处可见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可惜的是老房子没有人居住,常年失修大部分已经坍塌。老房子是兴南街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400年老街的见证者,如果这些老房子彻底坍塌,兴南街的400年历史也就是书面上的历史而不是实物上的活宝了。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