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2025年益阳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在沅江开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姚宇超 益阳报道
夜幕降临,沅江浩江湖上空亮起斑斓光影。“沅月共此时”沉浸式水空光影秀绘就一幅唯美画卷,现场数百名观众乘船夜游,化身为范蠡的“迎亲使者”,在开渔节的鼓声里与千年洞庭文化展开对话……
这场以潇湘八景“洞庭秋月”为底色的实景演出,成了2025年益阳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上最动人的印记。它不只是洞庭水乡沅江的一夜高光,更是益阳以“文化+旅游”“文化+科技”两个融合为抓手,全力打造境内外游客湖南旅游“第二站”,做好“引客入益”文章的生动缩影。
“沅月共此时”沉浸式演出。
以“会”为媒,激活文旅资源
“我把沅江的美景发到朋友圈,收获了许多点赞!沅江的旅游确实非常不错,完全值得我们大力做宣传推广。”益阳市春秋国际旅行社董事长、市旅行社协会副会长兼导游分会会长昌朝辉深耕旅游行业多年。此次大会期间,她和众多嘉宾深入体验了沅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每一处景致都让她印象深刻。
沅江,地处南洞庭湖滨,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沅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坐拥国际重要湿地南洞庭湖,湖洲湿地广袤,候鸟翔集;城内“五湖连通”,琼湖、浩江湖等湖泊串联成网,孕育出独特的水城风貌,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乘船夜游浩江湖。
对沅江来说,这里从来不缺“好风景”。借大会的契机,沅江将资源转化为优质文旅产品。
浩江湖彩虹岛旅游区的湖光水色如诗如画,小河咀渔家文化园的渔家烟火气扑面而来,南洞庭飞鸟乐园里和鸟类近距离互动的场景温馨治愈,桃李天下研学园里亲手参与农耕劳作的体验满是乐趣……此次旅发大会期间,一批标志性文旅项目及配套设施集中亮相。
这些打动人心的风光,正是沅江乘着旅发大会东风,将生态禀赋与人文底蕴转化为可感可玩文旅体验的生动写照,也是水城从“藏景深闺”到“精彩出圈”的鲜活证明。
南洞庭飞鸟乐园。
为了让这些项目落地,沅江累计引进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各类资本45亿元,其中旅游业态 85%以上为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搭台规划、企业唱戏运营”的活跃局面。数据印证了成效:今年1至7月,沅江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5.49%,旅游收入涨幅达16.04%,文旅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新动力。
小河咀渔村。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的效果在沅江随处可见。沅江把大会筹备和城市更新同步推进,修建通景公路200余公里,完善南洞庭大道、康复西路等城市路网,同步推进防洪设施景观化改造,全面形成“五湖连通”水网格局;在乡村,大会筹备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一批基础设施提升与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相继落地。这样的“精细治理”让城市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兑现了“开一次会,美一座城”的承诺。
9月10日举办的“洞庭风月・有沅相会”文旅产业研讨会暨招商活动上,10个优质项目当场签约,总投资达到33.83亿元,为沅江文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正如沅江市委书记杨智勇在大会上所说:“我们不仅要借大会的东风,更要让这股发展的风一直吹下去。”
以“融”为钥,解锁多元体验
“全程都是特别投入,就像真的在画里走,太入迷了。”看完“沅月共此时”演出,观众张女士还沉浸在场景里。这场实景演出以范蠡与西施跨越千年的爱情为脉络,把沅江的“湖、渔、桥、塔、船”编织成流动的画面,游客在参与文考比拼、见证武考激烈场景的互动中,深度感受洞庭文化的底蕴。这种“文化+”的融合创新,正是益阳文旅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做法。
明清古巷。
在益阳,文旅融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沅江确定“文旅渔体康”融合方向,让渔业文化成为独特优势;在明清古巷,“文化+商业+体验”的融合模式创造了惊人效益。餐饮、游乐、旅拍、书店、文创、酒吧清吧、博物馆、非遗展示体验……自今年1月试运营以来,明清古巷开展地方戏曲演出、国潮市集等5300多场活动,让451万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游客不再是单纯看风景,而是变成了风景的一部分。”景区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融合发展的核心。
清溪文学村。
益阳的文旅融合还呈现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生动景象。沅江的水文化、安化的茶文化、桃江的竹文化、清溪村的文学文化,共同构成了益阳文旅的“多元体系”。清溪村每周开展“清溪伴读”活动,每月组织“文约清溪”系列活动,让文学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激活乡村发展的文化力量;在安化茶马古道景区,黑茶制作体验工坊、马帮研学营地等互动项目,通过可感知、可参与场景,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融”进来。这种“一地一特色”的发展路径,避开了同质化竞争,凝聚起全域旅游的合力。
安化茶马古道景区。
过去一年,益阳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推动明清古巷、茶马古道等近20个项目建成运营或重新开放;14个项目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四个一百”工程名单;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石码头旅游休闲街区、山乡巨变第一村旅游区三大“国字号”品牌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这些成果为益阳打造境内外游客湖南旅游“第二站”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上半年,益阳全市共接待游客2719.0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额达250.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0.22%。
以“制”为基,从“短红”到“长红”
“沅江的环境特别好,希望大家都能来这里看一看,这里的鱼品种非常丰富,还有人钓上来三四十斤的大青鱼。”9月11日,“浩江湖杯”第一届全国休闲垂钓团体挑战赛现场,参赛选手王雅文分享道。
“洞庭音浪 沅梦新声”湿地音乐会。
旅发大会期间,沅江打造多项配套活动:“洞庭音浪 沅梦新声”湿地音乐会用旋律留住年轻人的耳朵;“味道湖南 沅江味道”美食周用湖鲜勾住游客的味蕾;湖南省青少年赛艇锦标赛、羽毛球村超总决赛则用赛事绑定运动爱好者的脚步,仅垂钓比赛就吸引全国40余支队伍参赛,带动渔具销售、民宿预订等关联消费大幅增长。这些活动矩阵形成了覆盖全客群的体验网络,也是一场从“短期热度”向“长期认可”的实践。
文旅带来的流量从来不是“一阵风”的噱头,而是需要长期布局的“先手棋”,更需要长期发展的机制保障。近年来,益阳在全市开展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培训,越来越多的“金牌导游工作室”“金牌讲解员”为游客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包容审慎的监管让旅游环境越来越好,益阳推进“游客满意在益阳”三年行动计划,针对导游违规、强制消费等问题实施专项整治,涉旅投诉量大幅下降;落实安全生产“两机制两制度”,实现了文旅行业“零事故”目标,让游客来得放心、玩得安心。
“益阳礼物”文创店。
随着配套活动与日常文旅服务的深度融合,从单次体验到常态化供给的文旅产品矩阵也更加丰富。以前游客来沅江可能只看一次湖,现在可以观看沉浸式演出、体验水上运动,在“益阳礼物”文创旗舰店里,还能一站式买齐益阳特色商品。
这些服务升级,正是把短期客流变成长期好感的关键,是让“流量”真正扎下“留量”的根。
夜色中的沅江,南洞庭湖的水波还在灯光下荡漾。一场旅发大会留下的,不只是签约项目的数字和游客增长的曲线,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坚定守护,对发展方向的清晰把握。当潮水再次上涨,益阳文旅的航船已扬起新的风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