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资料图)
今日已预约票务10666张、已出票1934张、已检票1416张……9月4日上午8时37分,记者在敦煌研究院旅游开放调度指挥中心的电子屏上看到,相关数据正实时跳动着。这些跳动的数字,正是千年敦煌壁画实现“云端新生”的生动注脚。
从文物保护领域的高清采集、数字化建档,到旅游服务环节的线上预约、智慧导览,再到石窟寺监测的实时传感、风险预警等。科技力量让脆弱的壁画在云端实现了永续流传,也搭建起了跨越千年的“对话桥梁”。全球观众不用远赴戈壁,只需轻点屏幕,就能与飘逸的飞天、璀璨的壁画相遇,感受敦煌文明的厚重与博大。
调度指挥:智慧大脑赋能文化遗产旅游开放
“从无序客流到有序管控,从人工调度到智慧运营,科技正在成为莫高窟最可靠的‘指挥大脑’。”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副研究馆员雷政广在介绍敦煌研究院旅游开放调度指挥中心工作时,言语间充满对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信心。
这一藏于戈壁深处的“智慧中枢”,是敦煌研究院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与AI模型打造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堪称莫高窟旅游开放管理的“核心引擎”。它能实时整合线上预约数据、景区入口闸机数据及洞窟内实时人数信息,结合莫高窟文物保护阈值,精准调控每日游客承载量,在旅游旺季,还能通过历史客流数据与实时天气、交通信息等,提前预判高峰时段与热点区域。
敦煌研究院旅游开放调度指挥中心。(除标注图片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摄)
“根据系统生成的精准预判与调度建议,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景区官方小程序向游客推送个性化错峰提示,同步协调接驳车辆班次与讲解员排班,引导游客先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高清影像、了解洞窟背景,再分批次进入实体洞窟参观。”雷政广说。
记者了解到,这种“预判—规划—引导”的闭环管理,既避免游客扎堆拥堵,又严格控制单洞窟容纳人数,减少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汽对壁画、彩塑的侵蚀,真正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体验的双向优化。
多年来,敦煌研究院对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平衡思考,始终与时代同频。2000年后,莫高窟游客数量大幅增长,“如何在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守住文物安全底线”成了亟待破解的难题。2003年,敦煌研究院率先提出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构想,历经多年提案论证、技术攻关和组织建设,2014年,集数字展示与客流调控于一体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投用,开启了莫高窟旅游开放的全新模式。
“调度指挥中心是为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运行的需要而构建,结合我院遗产管理经验,不断填充数据模块、挖掘数据价值、优化服务流程,实现讲解员排班、洞窟监测、摆渡车调度、安防监控、门票预约等系统协同共享;同时,探索融入AI技术,通过算法调配服务资源,调整开放洞窟的数量与路线,实时显示洞窟环境数据与客流热力图,精准保障洞窟保护状态,实现洞窟的‘均衡承载、科学保护’。”雷政广说。
“过去,莫高窟曾面临游客激增、旅游设施不足、服务资源调配低效等多重挑战,如今,科技已改变了这一局面,‘保护—展示—服务’三位一体的智慧管理模式也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的转变。”雷政广告诉记者,未来,敦煌研究院将深化“一院六地”平衡协调发展,将这一模式探索推广至院辖石窟乃至全国其他遗址的旅游开放管理中,以科技力量守护更多文化瑰宝,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监测预警:为文物请来“全天候守护者”
崖壁之上,千年壁画静静诉说着丝路文明的璀璨过往。崖壁之下,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一块实时闪烁的大屏幕正悄然守护着这份珍贵文化遗产。这就是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一个专为陇原文物量身定制的“全天候守护者”。
“过去保护石窟,主要依靠的是老师傅的经验和定期巡查,遇到极端天气或突发情况,反应总慢半拍。”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王小伟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着平台建设的初衷。
从事石窟保护工作二十余年,王小伟见证过风沙对壁画的侵蚀,也经历过游客量激增给洞窟环境带来的压力。“文物保护不能只‘亡羊补牢’,更要‘未雨绸缪’,这就是我们搭建这个平台的目标。”
在监测预警平台,记者看到,石窟寺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屏幕左侧的“石窟寺天气”板块,动态更新着莫高窟及其他石窟寺的温度、环境状况等数据;中间的“石窟寺当前状况”板块,通过分布在洞窟内的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监测仪等,将各类指标精准传输至平台;屏幕右侧的“旅游开放情况”板块,实时显示着莫高窟及其他石窟寺的开放状态及当前游客量,一旦接近预设的承载上限,系统便会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工作人员调整参观路线。
“壁画对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温度和湿度的突变,都可能影响它的稳定性。”王小伟说,曾经需要人工定时记录的数据,现在通过科技手段,可设置频率,定时更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就能被捕捉到。
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气象预警”板块。
更令人安心的是平台的“气象预警”功能。由于莫高窟地处沙漠边缘,沙尘暴、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对石窟威胁极大。为此,监测预警平台与当地气象局签订合作协议,气象预报数据会实时同步至平台,平台会对石窟寺管理单位进行预警发布、事中跟进、事后总结全流程管理。
“只要气象局发布大风预警,我们通过内部系统向接待、保卫等部门告知,做好相关应急准备,如洞窟停止开放,关闭窟门,做好已到莫高窟的游客疏散工作等。”王小伟说。
据介绍,目前该监测预警平台已覆盖包括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在内的六处石窟寺。通过物联网、无线传感器、高清监控等先进技术,将六处石窟寺的地形地貌、崖体稳定性、壁画塑像状况以及洞窟内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微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精准监测,并实现数据的统一汇聚与分析。一旦监测数据超出安全阈值,平台会迅速发出预警,以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
“这个平台不是冷冰冰的设备和数据,而是把技术和管理结合起来,让保护更精准、更高效。”王小伟说,未来我们还将深化与地震、气象部门的数据联动,升级AI分析模型,让这个“守护者”更敏锐、更智能,为千年石窟筑起更加坚固的科技防线。
数字敦煌:让文物在虚拟世界中永生
指尖轻触屏幕,千年敦煌数字藏经洞的经卷便在眼前缓缓铺展,高清影像将经文纹路与岁月痕迹纤毫毕现;戴上耳机,循着语音指引步入云游戏场景,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置身莫高窟洞窟之中,抬眼便能与壁画里衣袂翩跹的飞天相望……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数字敦煌”项目打造的沉浸式文化盛宴。
工作人员正在采集壁画。
敦煌藏经洞自1900年发现以来,因历史原因,7.3万件珍贵文物分散于全球,其中4.7万件流落海外,散藏于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让流散海外的敦煌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复原’,在数字世界里实现重聚、重汇,是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是学术界、莫高人的共同心愿。”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杨雪梅告诉记者。
为了实现这份跨越百年的期盼,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奔赴全球多个国家与海外收藏敦煌文物的文博机构进行实地协商,与各馆共享敦煌文物数字资源,让藏经洞文物焕发新生。
这份坚持终于有了成果。2025年5月31日,“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正式上线发布,实现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藏经洞文物全面呈现、解读和共享,搭建起贯通古今的敦煌千年数字图书馆,引发了国内外敦煌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从事“数字藏经洞”建设工作的丁晓宏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平台已录入文物目录74000多条,发布了9900多卷敦煌文书和6000多幅图像,实现了敦煌文书内容840多万字的识别。平台上线3个多月,已有29个国家、超过2.1万人次访问”。
更令人惊喜的是,“数字敦煌”项目不仅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了“数字团聚”,更以科技之力为千年瑰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观众可通过石窟虚拟漫游功能,“走进”已完成数字化采集的开放洞窟,沉浸式领略洞窟结构与壁画细节;在“数字敦煌素材库”平台,观众既能浏览壁画、塑像、藏经洞文物及数字创意作品的高清图像与设计元素,还可以下载素材进行二次创作。
从壁画上的飞天到屏幕里的像素,从藏经洞的残卷到云端的宝库,科技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阻隔,更让敦煌文物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让千年文明得以永续传承。
“随着‘数字敦煌’项目的持续推进,面向全球持续共享敦煌文化艺术资源成为可能,书写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也必将更加精彩。”丁晓宏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