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老城北门之外,黔灵山东麓,有一片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山岩。它不高,却因一群白鸽而得名;它不奇,却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它就是八鸽岩——一个从苗族山寨到城市地标,从“白岩脚”到地铁站的地理符号,一段被历史反复书写的城市寓言。
八鸽岩山体
白岩脚下:一个苗族寨子的命名
八鸽岩的故事,始于一座山,也终于一座山。
在贵阳城北,黔灵山东侧,有一片裸露的白色石灰岩壁,阳光照射下,岩面泛着银光,远观如一幅巨大的天然屏风。明清时期,贵阳人称之为“白岩”,而山脚下的小村寨,便顺理成章地叫“白岩脚”。
白岩脚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寨子,约七八十户人家,依山而居,世代耕作。寨子背靠白岩,面朝贵阳城,地势险要,视野开阔。据《贵阳地名故事》记载,因其地理位置靠近贵阳北门,又是通往黔灵山的必经之路,白岩脚逐渐成为城北的重要聚落之一。
八鸽岩隧道
然而,“白岩脚”这一朴素的地名,终究被一个更具画面感的名字所取代——八鸽岩。
八鸽栖岩:地名背后的自然诗学
八鸽岩之名,源于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
在白岩面向贵阳城的石壁上,有两个天然石洞,洞口朝阳,避风避雨,成为野鸽理想的栖息之所。据老辈人回忆,每天清晨,总有八只白鸽准时出现在洞口,四只一组,分立两侧,宛如守城的哨兵,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八鸽岩山体
这一景象被白岩脚的村民尽收眼底。久而久之,“白岩脚”被“八鸽岩”取而代之。地名不再只是地理标识,而成为一种自然诗学,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
“八鸽岩”三字,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迅速在贵阳城内外流传开来。它不仅是一个寨子的名字,更成为城北一带的代称。甚至在其后的城市发展中,八鸽岩逐渐超越了地理实体,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从山寨到街区:城市扩张中的地名流转
八鸽岩的命运,与贵阳城市的扩张紧密相连。
八鸽岩地铁站
明清时期,贵阳城垣狭小,北门外即为郊野,八鸽岩尚属城外之地。但随着人口增长与交通发展,城北逐渐成为城市扩展的方向。清末民初,八鸽岩一带开始修建道路,设立集市,苗族寨子逐渐被汉族街区包围,八鸽岩也从“寨”变为“街”。
1926年,贵州省政府修建环城马路,八鸽岩被纳入城市道路体系。1950年代,贵阳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八鸽岩路正式命名,成为连接盐务街、市北路与北新区路的重要通道。
云岩区
地名完成了从自然地貌到城市空间的转换。八鸽岩不再只是山岩与寨子,它成为一条街道、一片区域、一个交通节点。那些曾栖息于洞口的白鸽,早已随山林消失,但“八鸽岩”三字,却牢牢镶嵌在城市的版图之中。
地铁时代:地名的现代重生
2018年,贵阳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八鸽岩站正式启用。
地铁站位于八鸽岩路与瑞金北路交汇处,地下三层结构,日均客流过万。地铁广播中那句“下一站,八鸽岩”,让这一古老地名,以全新的方式回归市民生活。
八鸽岩站
地铁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也赋予地名新的生命力。八鸽岩,不再只是老贵阳人的记忆,它成为新贵阳人日常出行的坐标,成为游客打卡的站点,成为城市文化再生产的载体。
地名之外:一座城市的精神岩层
今天的八鸽岩,已无鸽,亦无岩。山岩被高楼遮蔽,石洞被道路覆盖,白鸽早已飞远。但“八鸽岩”三字,却依然顽强地存在于地图、站牌、公交站与市民口中。
它提醒我们,城市并非一夜建成。每一个地名,都是历史的压缩包,是记忆的化石,是城市精神的岩层。八鸽岩的前世,是苗族寨子的烟火气;它的今生,是地铁时代的城市脉搏。
感谢你的阅读,你的关注我视如珍宝,每天分享一个贵阳故事,希望你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