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六清晨,遵义的天空才刚泛起鱼肚白,李利就牵着女儿的手,走向汇川区西安路、温州路与南宁路交会处那片红砖老厂房。这里不是普通园区,而是承载着一段火红岁月、如今焕发全新活力的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
“孩子喜欢这里的书店,我爱看美术展览,一家人还能一起吃顿饭、散散步,大半天过得充实又愉快。”穿行于高低错落的工业遗址间,李利一家总会在老站台、旧雕塑前留影。在她看来,这儿既留存着历史的厚重,又跃动着时尚的脉搏,“是一个能安放身心的地方”。

像李利这样把1964文化创意园作为周末“必选项”的市民不在少数。孙林也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常带家人前来,还总会向外地朋友推荐:“我带他们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补一补‘精神之钙’;也一起去网红酒吧坐坐,感受遵义夜经济的活力。大家都说这样的文旅体验很特别。”
谁曾想到,这个备受市民游客青睐的文化地标,前身是“三线企业”——贵州长征电器集团公司长征十二厂。三线企业作为新中国建设史上变迁最大的企业群,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留住宝贵的工业遗产,2014年6月,遵义市决定在原长征十二厂旧址上,以“原址原貌”为原则打造文化创意园,并以三线建设起始年份“1964”命名,以此铭记那段峥嵘历史。

园区占地105亩,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紧扣创意、时尚、休闲、怀旧四大主题,划分出文化创意区、三线建设展示馆、旅游休闲区、艺术广场区、管理服务区等五大功能板块。“我们不仅要重现三线建设时期的奋斗氛围,更要为老厂区注入文化的魂。”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推出针对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目前这里已吸引近百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其中文化类占大多数。

更难能可贵的是,1964文化创意园并未止步于“外表改造”,而是持续拓展其文化内涵与公共教育功能。它利用开阔的工业空间,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活动、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文化论坛和专题讲座等。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园区着力打造“三线精神传承人”研学品牌,针对不同学段开发系列课程,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在触摸历史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如今,这片老厂区已迅速“出圈”,从遵义走向全国。其清晰的定位、成功的改造、丰富的业态和活跃的运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与好评。

“我们不只是在改造旧建筑,更希望安放整座城市的情感。”园区运营负责人韩思成说,“1964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代三线建设者乘蒸汽火车奔赴遵义的火红岁月。而现在,它成为文化新坐标:艺术展、周末音乐会、文创市集、吉他协会日常排练……历史就这样自然融入了现代生活。”
就在不久前,中国咖啡冲煮&杯测大赛遵义城市赛暨汇川首届酱香咖啡生活文化周在这里热烈启幕。一场以“酱香+咖啡”为核心的多元盛会,使“酱香咖啡”一跃成为网络热词,也让“给世界一杯酱香咖啡”成为遵义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转型的生动注脚。
清晨市集飘散着咖啡香气,夜幕下园区回荡着旋律节奏。潮男靓女举着酱香特调咖啡拍照,市民端着精酿啤酒漫步摊位,观众沉醉于乐队演出之中……各式新玩法吸引人流如织,三天活动累计接待近10万人次,日均人流量超过3万,1964文化创意园当之无愧成为秋天的“城市人气王”。
据统计,今年1至8月,该园区已举办各类活动40余场,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从小红书上的打卡攻略,到抖音上的音乐会短视频,这座老厂区正用文化唤醒城市活力,也让更多人在烟火气中触摸历史、感知未来。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何祖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