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勇挑大梁·文旅新场景】
整合全域资源 延续长城文脉
——山海关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城市建设显成效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游客来了留不住;现在管网入地、墙画成景,满族风情大院里坐满了游客,每逢节假日,我家的民宿都得提前半个月预订。”秋日的阳光洒在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村民熊长艳站在自家满是花草点缀的庭院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脸上洋溢着笑意。这份喜悦是山海关区推进整合全域资源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城市项目结出的硕果。
借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山海关区紧扣“做大旅游、做优城市、做强产业”的发展脉络,锚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城市”的目标定位,以颇具特色的北营子村“长城人家”项目为引擎,有条不紊地推进全区设施筑基、文旅塑形、空间活化三大工程,让古老的长城在精心呵护下重焕生机,让深厚的长城文脉在创新浪潮中得以延续。
角山长城脚下的北营子村。记者 刘剑 摄
绘就宜居底色,老村焕发新颜
“现在村里路平了,墙面新了,住着舒坦,游客瞧着也喜欢!”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锁兴致勃勃地跟记者分享着村庄的新变化。这些看得见的改变,源于山海关区将基础设施升级作为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精准聚焦群众生产生活痛点和旅游体验难点。
昔日山海关“一体两翼、前拱后卫”军事城防体系中北翼城的旧址就位于北营子村。“因年久失修村中的不少房屋墙面斑驳脱落,一些残垣断壁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李成锁回忆说,老旧的街巷管网无法顺畅地输送水电,老化的电线随意横跨在空中,既不美观,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村里的卫生环境也不容乐观,垃圾随意堆积在各个角落,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村庄的整体形象。
针对北营子村老旧街巷管网老化、环境杂乱等问题,全区齐心协力,统筹开展14条街巷胡同的水、电、网络入地工程,彻底解决了“空中蜘蛛网”这一老大难问题。与此同时,全面开启村容村貌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垃圾点200多处,修整残垣断壁30余处,还对村居外立面进行统一修缮,巧妙融入长城灰、砖石白等特色元素,成功塑造出“白墙灰瓦映长城”的乡村新风貌。
村民栗玉芳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原本破旧的老房子经过一番改造,摇身一变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长城人家”民宿。“以前一下雨,出门就得踩泥,如今游客都爱来我家院子里喝茶赏景。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啊!”栗玉芳感慨道。
基础设施的巨大转变,不仅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也为旅游发展扫除了障碍,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如今的北营子村,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把街巷照得亮堂堂,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集体年收入达1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长城文化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也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活化文化根脉,让长城可感可触
“大家看,这张图片展现的是当年驻守北翼城官兵的生活场景。”“看这组3D墙画,它们生动还原了满族‘八大碗’的制作过程……”在北营子村村史馆内,李成锁绘声绘色地向前来研学的学生们讲述着村庄的历史。作为文旅塑形的重要载体,村史馆通过“北翼风云”“汉风满韵”等四大展区,将长城军事文化、戍边生活以及满族民俗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来,年均接待游客量逐渐增加,今年已超过5万人次。
文化是长城的灵魂所在。在改革进程中,山海关区始终坚持“文化+景观+科技”的融合发展路径,努力让长城文化从书本走向现实生活。如今沿着北营子村的街道,长城主题的花坛、休憩座椅巧妙融入箭楼、城墙等元素;3D墙体彩绘栩栩如生地展现“闯关东”场景和满族歌舞;智慧导览系统更是让游客只需扫码就能聆听长城传说,做到步步皆成景、处处有文化。
科技的融入也让长城文脉再次焕发生机。在天下第一关城墙上,每晚准时上演的《观·山海》长城情境光影秀,运用裸眼3D与全息投影技术,将山海关600余年的军事防御、商贸交流等历史精彩呈现,让游客的夜间停留时长有所延长。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不禁感叹:“站在城墙下,观看光影里的长城故事,仿佛真的穿越回了过去!”在瑞莲阁公园旁,《冲冠一怒》实景演艺创新AB版互动体验,让游客仿若置身石河古战场,亲身感受历史风云。
业态创新赋能,长城经济结硕果
在北营子村的“长城公社大食堂”里,游客田帅对眼前的场景赞不绝口:“公社大食堂把老灶台改造成特色餐桌,墙上还挂着过去的粮票,吃这顿‘满族八大碗’,满满的都是情怀!”这座由原长城人民公社礼堂修缮改造而成的特色餐饮空间,如今已然成为游客体验民俗文化的热门打卡地,这正是山海关区通过空间活化释放长城资源价值的生动实践。
山海关区精准发力,盘活历史建筑与闲置空间,成功培育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旅业态:以砖雕技艺为主题的“砖居”民宿、充满剪纸文化韵味的“落纸云烟”民宿相继入驻,让游客在住宿过程中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山海关礼物”旗舰店内,从独具特色的“长城砖”造型雪糕到栩栩如生的戍边将士玩偶,300余款融合长城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全龄段、全时域”的业态矩阵更是为长城旅游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山海关区针对青少年群体打造的“长城源”研学体系,精心推出“雄关锦衣少年郎”“梦幻诗游”等6大主题30余款产品,今年已接待来自俄罗斯等地的研学团队20余批次;“戍卫长城”XR体验,让游客在实景中探寻长城军事防御的智慧,单日最高接待量可达500人次。
如今,漫步在山海关长城脚下、古城街巷,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市民生活更加惬意,创新的文化场景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繁荣的特色业态让城市发展更具活力。这座兼具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古城,正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城市”的崭新形象,让每一处角落都流淌着历史的韵味,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真切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记者:李正男
通讯员:代明君
编辑:高春梅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