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在美丽的49.5生态环湖路上行驶
秋水接长天,碧波拥新城。在平顶山,49.5生态环湖路如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缎带,将白龟湖的湖光山色、城市风貌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绘就了一幅“城湖共生、人水相亲”的生态画卷。昔日杂乱的沿湖地带,如今已蜕变为处处成景的生态廊道,让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清波绿意间焕发出新的生机。
9月14日清晨,雾霭尚未散尽,49.5生态环湖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留村段观景台,已迎来早起的骑行者。随着天光渐明,湖畔草坪上很快支起各色帐篷,孩童追逐奔跑的嬉闹声、大人围坐闲聊的笑语声交织在一起,静谧的湖边渐渐热闹起来。
这条贯通平顶山两区一县的生态廊道,始于公正路与湖滨路交叉口,向东衔接湖滨路,最终抵达市民广场形成闭环。在已建成的公正路至黄河路段,深灰、湛蓝、绛红三色铺装的沥青大道上,机动车畅通无阻,慢跑者步伐轻快,骑行者穿梭如织,不同的生活节奏在同一片湖光山色中和谐相融。
沿途绿化带上绿树掩映、花草相间,东留村段道路延伸湿地区域还种植了向日葵。七月仲夏,成片向日葵盛开时,湖光、落日、花海相映,宛如一幅天然油画。
“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这条生态环湖路的建设初心。90%的路段依原始地形蜿蜒伸展,设计团队累计勘测里程上千公里,只为让每一个转弯都能与湖景完美契合,真正实现“一路一景”;7处生态节点全部采用“近湖不进湖”的设计,既亲近原生湿地,又保留自然肌理。排水口巧妙隐于鹅卵石景观之中,雨水经截污干管过滤后回归湖体;全龄友好的设计理念融入每处细节——这些设计,既藏着对自然的尊重,更透着人文关怀。
还未到中午,中留村村民刘军凯经营的农家院就迎来了一拨拨游客,灶火正旺的厨房里,浓郁的鱼香飘出窗外。“自打环湖路通了,周末就没歇过,‘一鱼三吃’的招牌菜桌桌都点。”他手中的锅铲不停翻炒,眼角眉梢尽是藏不住的笑意。
黄昏时分,21路“白龟湖号”主题公交车沿湖缓缓行驶,车窗像一个个流动的画框,将沿路风景尽收眼底。“每天沿湖走这一程,连上班都成了件让人放松的事,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乘客王天宇笑着说。
路畅景美人气聚。湖畔经济的星火也顺着这条路悄然点亮。30岁的贾香香将汽车后备厢打造成“移动咖啡屋”,醇香的咖啡味随风飘散:“周末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百十杯,忙得停不下来!”露营基地内,帐篷和天幕点缀在绿意中,成为假日里的热门打卡点;沿线农家乐客流不断,“夏季烧烤+冬季火锅”的全年经营模式,让村民收入显著增长。昔日渔村真正成了“出门见景、在家增收”的生态文旅新村。
依托这条生态环湖路,我市力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山、水、园的优质资源,构建山水联动、文景联动、文旅融合的消费格局。在不断开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中,一条集亲水休闲、文化体验、城乡互融于一体的休闲经济生态链正日趋成熟。
从“昔日煤城”到“生态美城”,49.5生态环湖路的变迁印证了平顶山绿色转型发展的成功实践,见证着“两山”理念切实转化为百姓账本上增长的数字、孩子们纯真的欢笑、晨跑者衣襟拂过的清新湖风。它以生态理念唤醒沉睡的山水,以精细设计拉近了城湖距离——既是环绕白龟湖的“生态项链”,更是串起万家幸福的“民生纽带”。
来源 | 平顶山日报(记者 张亚丹/文 王尧/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