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关注旅游圈的朋友肯定能感觉到,这两年东南亚游的风向彻底变了。
放在以前,说去东南亚玩,十个人里九个得先提泰国,清迈的古城、普吉岛的海滩,几乎是标配选项。
但现在再看数据,反差大得有点出人意料。
1、
2025年前8个月,越南接待的中国游客已经冲到了350万人次,而直到9月中旬,泰国的中国游客才刚到323万。
要知道,泰国可是当了十多年的“东南亚旅游一哥”,如今居然被越南反超了,更有意思的是马来西亚,上半年中国游客直接暴涨35%,航班座位都加了近50%还不够用,东南亚旅游的老格局算是彻底被打破了。
好多人纳闷,泰国这是怎么了?其实掰开揉碎了看,无非是两个核心问题:花钱不划算,玩着不踏实。
先说说钱的事儿,这是最直观的感受,今年泰铢跟坐了火箭似的,累计升值快8%了,反观越南盾还贬了3%。别小看这汇率差,反映在消费上就是真金白银的差距。
疫情后泰国的酒店、餐饮本来就涨了一波价,现在加上货币升值,以前人均五千能舒舒服服玩一周,现在没七千块下不来。
开泰研究中心都发预警了,2025年泰国酒店收入得萎缩4.5%,入住率也得往下走,连业内人都承认“成本太高把游客吓跑了”。
比花钱更让人闹心的是安全问题,这两年关于泰国电诈、绑架的新闻就没断过,虽然大多集中在边境地区,但架不住负面消息传得快。
8月初还有两名马来西亚游客在曼谷街头被纵火烧伤,这种事儿一出来,谁心里不打鼓?
泰国旅行社协会自己算过,今年预计来的500万中国游客里,大多是商务出差,真正来休闲度假的可能就100万,只占五分之一,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难,毁起来可是太快了。
2、
泰国的“掉链子”,正好给了越南和马来西亚机会,而且这俩国家抓得特别准,全踩在了游客的需求点上。
越南的逆袭逻辑其实很简单:性价比高,还亲切,它跟中国山水相连,下龙湾看着就像“海上桂林”,会安古镇里全是中华元素,逛着一点不陌生。
关键是花钱实在,汇率优势加上合规成本低,今年越南旅游业的零售额直接飙了51%。
更重要的是基建也跟上了,2026年初隆城国际机场就要运营,年底中越标准轨铁路说不定也能开工,以后去越南只会更方便,接待能力自然上来了。
马来西亚则是靠政策牌和亲切感赢麻了,今年4月中马互免签证正式落地,能停留30天还不用办签证,这福利直接戳中了游客的痒点。
2023年试免签的时候,中国游客就翻了一倍多,今年前5个月又来180万,目标直奔全年500万。
更绝的是语言优势,吉隆坡、槟城这些地方,普通话、粤语随便说,完全不用怕沟通障碍,再加上林吉特走弱,消费成本降下来,游客自然愿意去。
当然泰国也没坐以待毙,最近一直在想办法挽尊,一边跟中国企业合作搞补贴,发优惠券帮游客省点钱;一边砸20亿泰铢,要连续5年办“明日世界”音乐节,想吸引年轻人。
新任总理还把稳泰铢当成急事来抓,就怕旺季前价格再涨。但这些能不能挽回游客的心,现在还不好说。
3、
其实说到底,这场旅游格局的变动,本质是游客越来越精明了,以前大家旅游可能跟着热度走,别人去哪就去哪;现在不一样了,得算性价比,得看安全不安全,得图方便。
泰国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攒出来的,成本高、安全口碑下滑,自然留不住人;而越南的划算、马来西亚的便利,正好踩中了当下的消费痛点。
接下来的东南亚旅游市场,估计要进入“三国杀”模式了。
泰国得重新赢回信任,越南得接住暴涨的客流,马来西亚得把免签红利吃透。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反而是好事,多了些靠谱的选择,不用再扎堆挤热门。
毕竟旅游这事儿,最终还是看谁能真正懂游客——谁把性价比、安全感、便利性做到位,谁才能站得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