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悠悠,梵音东渐。
当岷江的流水漫过嘉州古渡,当驼铃的余响消散在丝路尘埃,当鹤鸣山的晨雾缠绕着千年道观 —— 在四川盆地的崇山峻岭与江河平原之间,有一片被时光镌刻的 “石上史诗”。它们或藏于悬崖峭壁,俯瞰三江汇流;或隐于田间乡野,静听炊烟起落;或伴着梵音流转,承载着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密码;或映着道韵悠长,记录着本土信仰生长的轨迹。
《巴蜀石窟》
时长:6集x24分钟
画质:高清
类型:人文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从阿育王时代的梵花初绽,到盛唐风云中的宫廷艺脉南传;从乐山大佛镇江护民的宏愿,到安岳乡野间散落的玲珑妙相;从道源天师的开坛授道,到大宋繁华在石头上的永恒定格……六集纪录片《巴蜀石窟》将带您走入西南腹地的崇山峻岭,聆听凿刻之声中的文明对话,探寻石头背后的故事。
01
西蜀梵花
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犍陀罗地区接受了佛教,中西方文化随即在此融合,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兴起,演变成著名的犍陀罗艺术,并沿着丝路东传。从此,佛国梵花伴着悠悠驼铃一路绽放,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原,丰富了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
02
古道风云
大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已经71岁的唐玄宗在王公大臣和御林军的簇拥下向南而去。这一年是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大唐王朝从此开始由盛而衰,对于唐玄宗来说,这是一场向西南逃亡入蜀的无奈之举,但是,这支庞大队伍的到来改变了巴蜀地区石窟艺术发展的节奏,加快了巴蜀石窟发展的步伐。
03
大像之境
乐山,古称嘉州,古时候的嘉州,每到汛期,三江汇流处便洪水肆虐、水灾连连。这年夏天,海通法师站在凌云山上,再次看到湍急的江水在暴雨中直捣山壁,“舟随波去,人亦不存”的灾难再次发生。他发下宏愿,要面对大江,建造一座巨大的弥勒佛像,以镇水患。
蜀山问道
成都市西郊70公里外是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东汉顺帝时,方士张陵西行入蜀,在此开坛授道,创立“五斗米道”,将全国教区划为“二十四治”,后人也称之为“天师道”。从此,道教从巴蜀的崇山峻岭中出发,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
空谷妙相
安岳古称普州,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是连接巴蜀两地的纽带,安岳县是我国石窟造像最多的县,全县有造像368处,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石窟造像。与北方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不同的是,安岳县的石窟,除了岳阳和石羊两个镇是相对集中的区域外,其它的石窟造像大多散落在田间乡野或房前屋后。
石上大宋
《清明上河图》让我们看见了繁华而迷人的北宋时期的城市生活,我们现代流行的美容院、宠物医院这些行业其实早在8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了宋朝都城汴京的街头。大型娱乐场所勾栏瓦肆里演绎着极致的奢靡和浪漫,而那时的巴黎还只是塞纳河上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城市。
石壁上的经卷终会风化,但文明交融的回响永不沉寂。
当镜头掠过乐山大佛慈悲的眉宇,抚摸安岳空谷中翩跹的飞天,凝视大宋石刻中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我们忽然读懂:巴蜀石窟不仅是宗教的圣殿,更是历代中国人用匠心连通天地、用艺术安顿生命的永恒见证。
这些散布在巴蜀山川间的石窟,早已超越了 “造像” 的本身意义。
石窟无言,却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石头有灵,仍等待着更多人倾听。《巴蜀石窟》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邀请 —— 邀请每一个人走进这片土地,亲手触摸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纹路,在石与神的对话中,读懂巴蜀,读懂中华文明深处那份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力量。
END
编辑 | 吴雪
审核 | 王梦倩
复审 | 王文峰
策划发行机构 | 京商传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