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中正和合、连接古今。千年古都文脉悠长,盛世修文积厚成势,作为新时代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文运昌盛、气象万千。2022年7月,盛夏葱茏,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区开幕,云程发轫。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成为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平台。借助盛会举办带来的契机,东城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描绘出一幅新时代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以文化人 凝聚奋进向上之力
今年初获得北京市2024年度“宣讲家杯”特别奖的“胡同里的红色讲坛”,是东城区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创办的特色理论宣讲品牌。短小精悍的理论“微课堂”、形式丰富的理论文艺表演、融入前沿科技的理论“云宣讲”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与文化传播“活”在了市井烟火里、走到了百姓心坎上。
青砖黄瓦跃动学科智慧,胡同院落变身鲜活课堂。今年初,东城区推出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课本里的东城》,采用“学科探秘+地标活化”模式,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沉浸式文化路线,让更多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感知领悟文化智慧。该专题片播出后,全网话题阅读量突破1200万次,户外大屏和楼宇电视覆盖超千万人次。
近年来,东城区陆续推出城市形象宣传片《爱相融》、人文纪录片《我们的新时代》《足迹》、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寻古访今话东城》等各类文化精品,在“文”“美”“善”的意境中不断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东城区持续擦亮“爱相融”的城市底色,深化“东城榜样”选树、开展好人好事主题宣传、礼遇关爱道德模范,持续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主流价值导向愈发鲜明。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筑牢理想信念、深化道德建设、推进文明创建、培育新风新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东城,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漫步东城,文明向上之风扑面而来,如入“芝兰之室”。
以文惠民 浸润百姓日常生活
一年一度的北京文化论坛,是一个欢乐祥和、温润心灵的文化节日。而盛会之外,“文化惠民”之花早已开遍东城的大街小巷、胡同社区,深深浸润于百姓的每一个寻常日子。
九月东城,文脉飘香。2025东城文化月启动,推出“皇城根古韵浓”“首善区文脉广”“红色魂薪火传”“胡同里巷陌新”“时尚汇活力潮”5大主题板块、50余项特色活动,并联合70余家文化机构推出“观影、看戏、赏展、购书、体验”百万元文化惠民补贴,让市民和游客在东城尽享文化繁荣和惠民红利。
走进位于崇文门商圈的东城区崇外街道图书馆,天蓝色的弧形软质沙发温馨舒适,整齐的书架上摆放着14581册各类图书,功能分区清晰的阅读区坐着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在“书香东城”,像这样散落于商圈、街巷、社区的各类基层图书馆、书店和阅读空间近200家,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指标位居全市第一,默默温暖着无数爱书人的阅读时光。
为让群众“家门口”的书香更馥郁芬芳,今年,“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回归地坛公园,聚力打造“旧书新知”品牌,集中开展以“在东城,书香是一种氛围”为主题的百余场全民阅读活动,创新推出“出版社+文化空间”结对模式……一个个“书香东城”品牌、一项项读书推广活动、一系列阅读创新模式让书香浸润了东城区的城市气质,文化自信在基层群众心中拔节生长。
来东城邂逅一场场好戏,感受“戏剧东城”的魅力。从王府井的商业地标到前门街区的百年会馆,从隆福寺的潮流艺术街区到胡同里的演艺新空间,东城区常年好戏不断。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戏剧文化资源富集,拥有40家专业剧场、50家演出团体,戏剧市场份额全国领先。
东城区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戏剧普惠性,推出20元惠民票、千余席公益场次;常年举办中国儿童戏剧节、全国话剧展演季等戏剧品牌活动;发布《东城区加快推进区域剧场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一幅立体饱满的利民惠民东城戏剧新图景徐徐铺展。
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加快优化文化空间、大力提升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成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答题。
今年4月,东城区推出2025年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文惠东城”,并公布10家年度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东城区图书馆王府井书店分馆、文沁阁书店等一大批特色各异、类型多样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门口的“诗与远方”,精准回应着百姓对“美好精神食粮”的追求。
不止于此,观展览、赏光影、享国潮、看展演……东城的“文化惠民”之花开得正盛。
以文润城 打造品质生活之都
一线中轴,连贯古今;一城古韵,文脉绵延。
2022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驶入‘快车道’”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之一,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发布。
从完成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重点文物腾退,再现“左祖右社”风采,到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到如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周年既满,持续做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后半篇文章”,作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的“主力军”,东城区一直在奋力书写着新时代中轴线保护发展新篇章。
撷英文化地标,共赏东城之美。
4月,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首场活动——“对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天坛公园神乐署精彩呈现。在首批发布的17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场地中,东城占9处:太庙、天坛、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隆福寺文创园、钟鼓楼、颜料会馆、地坛、景山市民文化中心(美后肆时)、曹雪芹故居纪念馆。这9处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文化点位,凸显出文化东城的勃勃生机。而胡同深处,博物馆、剧场、图书馆、电影院、实体书店、社区文化活动室、室外文化广场鳞次栉比,文城一体。
一座城与一个节,双向奔赴、彼此赋能。
仲夏时节,暮鼓声中,电影胶卷在钟鼓楼院落的光影里流转,《大闹天宫》等经典影片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围坐观影,这是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胡同里的电影院”活动的现场。近年来,东城区借助电影节平台,以精品电影为支点、文化地标为落点,连续4年成功举办“胡同里的电影院”活动,以光影为媒,让文化基因在古建院落、胡同街巷、百年戏台等历史空间里自然流淌,“以文润城”理念在东城区生动彰显。
文化赋能推进城市更新,胡同处处起新景。
暑意渐消,秋韵新成。清晨的阳光斜斜照进三眼井胡同,一座名为“井空间”的开放型文化公共空间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曾是拥挤的大杂院,如今通过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蜕变为融合产业、文化与居住功能的复合空间。
走在东城区的胡同街巷,这样的惊喜处处可见,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项目、重构·潮东里非标文旅商业综合项目、航星园园区品质提升改造项目等不一而足。东城聚焦老城院落复兴、复合功能营造、产业空间优化及街区公共环境提升,以城市更新8大类53项内容为抓手,在尊重历史文脉和街巷肌理的基础上,探索老城更新新范式,让城市更诗意、更宜居。
“城以文兴,文以城传”。文化基因已然融入东城区的“毛细血管”,让每栋建筑可阅读、每条街巷有故事、每个转角见匠心。
以文兴业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在东城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景象如繁花盛开。
今年春节期间,地坛、龙潭春节文化庙会接待游客90余万人次;28款最新文创产品入选东城区文旅特色文创品牌“一礼东芳”产品推荐名录,东城文创IP生态圈建立……“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东城区落地开花。
中轴线向北,穿过钟鼓楼畔的青石板抵达宏恩观,拾级而上,一座200平方米的和木·归餐厅露台宛如一方悬浮的“空中庭院”,向南望去,钟鼓楼近在咫尺,向东倚看,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宏恩观院落尽收眼底,食客举起手机就能随心框住“晨钟暮鼓”的千年图景。
今年4月,东城区启动“微风露台计划”,聚焦北京中轴线和辖区五大商圈,聚合300余家特色露台场景,从餐饮、阅读到住宿空间的体验升级,从胡同生活美学的破圈实验到“以文促旅、以旅兴商”的价值转化,持续为露台空间注入更多新内容。如今,微风拂过的方寸露台,正成为东城区文化与经济共融共振的“生金之地”。
“以文兴业”,东城区不断深入推进“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文化+百业”“百业+文化”的进程。
站在新起点,东城区坚持把“以文兴业”作为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充分激活文化作为战略资源、创新引擎和价值载体的属性,不断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提升“文化新质生产力”,出台《东城区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实验室共建计划”等政策措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深厚的价值根基和更持久的创新动能。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亦是东城区的“根”与“魂”,讲述过去、丰厚现在、赋能未来。品读今日之东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文化足音铿锵、文化烙印鲜明,文脉如水、文化浸心、文润东城。
数据来源: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东城区融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