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位于四川省境中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东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因汶水(现岷江)得名。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芦山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汶川是高原山区和资源富区,有“川西锁钥”之称,都汶高速、汶马高速、国道213、317、350线纵贯全境,是四川经济西进和畅游九寨、黄龙、四姑娘山及大草原风光的快速通道,为川甘青物流集散中心。全县水能装机容量近150万千瓦,矿产资源50余种,金刚砂储量、品质属全国之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草坡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大禹文化旅游区,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之美誉,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殊荣。#四川#
历史沿革
古为冉駹部落地,汉武帝“平西南夷”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以蜀郡北部駹成夷地置汶山郡并置绵虒县(郡县治地,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改绵虒县为道,隶蜀郡,西晋以绵虒地置汶山县,仍隶汶山郡,梁于绵虒地置汶川县(治所在今威州镇)。西魏省县。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宋神宗熙宁九年(1070年)以汶川县置威戎军使,隶成都府路。微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名延宁军,仍隶成都府路。宣和三年(1121年)废为寨。次年废寨仍置汶川县。隶茂州。元朝隶茂州。明宣德中县治迁寒水驿(今绵乡)。仍隶茂州。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隶川西道,1912年后隶西川道,(1914年由川西道改之)。1939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茂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后改阿坝藏族自治州)。同年3月,县治由绵晚迁威州。1958年茂县、理县、汶川合并为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复置汶川县。
行政区划
汶川政区设置,仅清代《汶志纪略》记“汉置六里,明置五里”,别无记载。
一、明置五里
明代先后封授汶川瓦寺土司17寨土地。即今玉龙乡涂禹山、板桥山及绵虒乡白土坎、和平、克约、刁头等村及草坡乡全境,而将其余地区分置为五里:
旧县里
姜舍坝以上至萝卜寨,即今雁门乡辖地及威州乡七盘沟以上地区(明宣德年前汶川县治在威州,故称旧县里)。
索桥里
自七盘沟起至兴文坪止,即今威州乡万村以下,沿岷江东岸直至银杏乡所在地。
东界里
太平驿至珠脑坝止。即今银杏乡太平驿起,沿岷江东岸至灌县龙溪乡珠脑坝各村寨。
上水里
附县河西以上接威州。即今绵虒乡氓江西岸簇头以上到威州乡的各村寨(今玉龙乡涂属山以上属理番县)。
下水里
附县河西以下,中滩堡起沿岷江西岸至灌县、崇庆县界,即今映秀乡以下二河及寿江流域。
二、清置二里
清初将漩口、水磨两地划归灌县,三江、卧龙、耿达十一寨封赐瓦寺土司,其余地区合置为上、下二里。上水里:自绵虒以南飞沙关起,北到雁门乡萝卜寨的岷江东岸所有村寨及河西簇头以上的各村寨。下水里:岷江东岸自羊店起至珠脑坝及岷江西岸中滩堡各村寨。咸丰时(1851年)为了镇压以太平军为主的人民起义,大办团练,强化清王朝的统治。汶川县在过街楼、绵虒、映秀、尤溪4处各设一团,团设团总,下辖甲,甲设保正,甲辖牌,每牌15户左右,设牌首。
三、民国“三制”
民国初期,沿袭团甲制,民国24年实行联保制,29年3月又改行乡镇制,直至民国结束。
1、团甲制
民国元年至17年全县仍设四团,并在尤溪建置分县公署,设分知事,为汶川县署派出机构,分管尤溪、映秀两团。掌握区内行政、司法大权。民国26年改分县署为公安局,分知事为局长,直到民国24年撤销。
尤溪团 团部设尤溪场,下辖7甲:尤溪场、礼仁(今广福寺、云华山一带)、清平(今茅亭、楠木园一带)、太平(今查关、珠脑坝一带)、公义一甲(今干沟、娘子岭一带)、公义二甲(今张家湾、地母庙一带)、公义三甲(今南岳庙、桂花树一带)。西北以娘子岭、云华山与映秀团分界,南抵珠脑坝与灌县交界。
映秀团 团治地映秀湾,下辖7甲:映秀湾、东界脑、兴文坪、中滩堡、马家村、白岩、石柱坝。岷江东岸北以兴文坪与城厢团接界,南抵石柱坝;岷江西岸以二河与灌县为界。
城厢团 北抵沙窝子,南接兴文坪,下辖9甲:城厢、板桥、七盘沟、高店子、羊店、簇头、桃关、彻底关、银杏坪。除簇头在岷江西岸外均在东岸。
过街楼团 团治设过街楼,北抵萝卜寨,南至沙窝子岷江东岸地区,下辖7甲:过街楼、萝卜寨、上索桥、月里、白水、青土坪、秉里。
民国11年,汶川县城设团练局总管全县团务。民国17年改团为区公所,团总称区团长,县团练局局长由瓦寺土司索代赓兼任,并将其所属草坡、三江也纳入区编制。六区分辖为:
一区:县城附近,上至板桥,下至兴文坪之间。
二区:设治过街楼,辖区为板桥以上至茂县界。
三区:区治草坡,全为瓦寺土司辖境。
四区:区治映秀,沿岷江东岸兴文坪以南至灌县境。
五区:区治尤溪,娘子岭以南至灌县境。
六区:区治三江口,瓦寺土司辖境。
2、联保制
民国24年开始实行联保制,撤销团甲及尤溪公安局,将全县划分为三个区,区下设联保,联保下设保甲。
一区:区署设县城绵虒,辖绵虒、雁门、草坡三个联保。
二区:区署设龙溪,辖龙溪(民国24年尤溪改名龙溪)、映秀两个联保。
三区:区署设三江口,辖卧龙(与耿达合编为一个联保)、三江两个联保。
3、乡镇制
民国29年3月改联保为乡镇,全县设三镇(绵虒、三江、龙溪)四乡(雁门、草坡、映秀、卧龙)。民国32年绵虒乡分出皂角沱、桃关(后属皂角沱保)、银杏坪(后分为彻底关、银杏坪两个保)三个保及映秀乡分出的兴文坪保新置银杏乡。卧龙乡分为飞龙(后仍改为卧龙)、耿达两个乡,全县即为三镇六乡。第一区为指导区,无区署,驻县政府办公,区长称为指导员。二、三区仍置区署。
四、建国后的行政区划
1950年汶川仍辖三区九个乡镇。改区署为区人民政府,乡镇一律称乡,改保为村(河西后改)。各乡建立农民协会,村设农协分会,行使乡、村政权。1951年2月理县辖威州、克枯两乡划属汶川县(2月30日接收,而省批文为是年9月,政务院1952年11月25日与龙溪乡划属灌县一道批复),新成立威州区,辖威州、克枯、雁门三乡。同时决定县治仍迁威州,故威州称第一区,原第一区绵厩改为第二区(新二区),辖绵虒、草坡二乡。原第二区龙溪改为第三区。辖龙溪、银杏、映秀三乡。三区三江改为第四区,辖乡不变。全县共4区11乡。1951年5月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作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关。1952年龙溪乡划属灌县(3月26日交灌县,11月25日政务院批复),将三区的映秀、银杏两乡归属绵虒区,撤销第三区建置,改三江区为第三区,全县为3区10乡。1953年6月,威州乡城区建立威州镇,全县成为3区10乡1镇。1954年8月绵庞乡分为绵庞乡和河西乡。1954年冬,岷江东岸雁门、威州、绵虒、银杏、映秀先后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先在雁门、威州两乡搞土改,以后称民改)。1955年春民改结束建政,河西乡仍并入绵虒乡,同时改乡人民政府为乡人民委员会。1957年7月漩口、水磨两乡由灌县划归汶川县,新成立漩口区,将绵虒区的映秀乡划属漩口区。全县增为4区1镇12乡:威州区、绵虒区、三江区、漩口区,威州镇,威州乡、雁门乡、克枯乡、绵虒乡、草坡乡、银杏乡、三江乡、耿达乡、卧龙乡、漩口乡、水磨乡、映秀乡。
1958年7月撤销茂县、汶川县。建立茂汶羌族自治县,并将理县属通化、薛城两区划入茂汶县辖。1960年7月又将理县杂谷脑、米亚罗两区划属茂汶县辖,撤销理县。1958年也是人民公社高潮时期,政、社共存。
1959年5月原汶川地区撤销了绵虒区、三江区,分别合并为威州、漩口两区。威州区辖:威州镇、威州乡、克枯乡、雁门乡、龙溪乡、通化乡(理县)、绵虒乡、草坡乡:漩口区辖:漩口乡、水磨乡、映秀乡、三江乡、卧龙乡、耿达乡。1961~1962年缩小社队规模,将原规模较大的乡分建为数乡,一乡一社。
1961年,将雁门乡分为麦地、雁门两乡(公社);威州乡分为威州、桑坪、新桥3乡(公社);漩口乡分为漩口、白花两乡(公社)及漩口镇。1962年绵虒乡分为绵虒、玉龙、飞沙3乡(公社);漩口乡再分为金铭、红丹两乡(公社);白花乡分为白花、古溪2乡(公社);水磨乡分为水磨、白石、丰乐3乡(公社)。同时恢复绵虒区,并新建映秀、水磨2区。1962年,汶川地区共置5区(威州、绵虒、映秀、漩口、水磨)2镇(威州、漩口)22个乡9公社),即:克枯、威州、雁门、麦地、桑坪、新桥,绵虒、玉龙、飞沙、草坡,映秀、银杏、卧龙、耿达,白花、古溪、金铭、红丹,水磨、丰乐、白石、三江乡(公社)。
1963年4月恢复汶川县建置,并将理县辖龙溪乡划属汶川县。年底撤销水磨区,合并为漩口区。1964年春重新调整了全县社队规模,将麦地乡(公社)并入雁门乡(公社);桑坪、新桥乡(公社)仍合并为威州乡(公社);飞沙乡(公社)并入绵厩乡(公社);丰乐乡(公社)并入水磨乡(公社);古溪乡并入白花乡(公社);红丹、金铭两乡(公社)合并为漩口乡(公社)。漩口镇属区辖乡级镇,威州镇属县直辖区级镇。全县共4区1镇17乡(公社):威州区、绵虒区、漩口区、映秀区,威州镇,映秀、银杏、卧龙、耿达、威州、龙溪、克枯、雁门,绵虒、草坡、玉龙、漩口镇、漩口、水磨、白花、白石、三江乡。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一个班子、两个牌子。乡以下的行政村、组改为管理区(耕作区)和小队。1962年后改为生产大队、生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行政机构瘫痪,公社成立“生产指挥组”。1968年全县各公社先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城镇成立镇革命委员会,下设居民委员会及居民小组,居民较少的绵厌、水磨各成立一个街道居民领导小组(村级)。1980年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自1964年调整社队规模后,行政建制、辖地均较固定。
1983年3月,卧龙、耿达两乡(公社)划属卧龙特区。
1984年元月撤销各公社管理委员会,建立乡人民政府;改农村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在羌族聚居的威州、雁门、龙溪、克枯、玉龙、绵虒建立羌族乡人民政府。1984年11月撤区建镇,由县直接领导乡(镇)。撤销漩口乡、漩口镇(乡级镇)建立漩口镇;撤销映秀乡建立映秀镇。全县建置为3镇(威州、映秀、漩口)14乡:威州、雁门、龙溪、克枯、玉龙、绵虒、草坡、银杏、白花、水磨、白石、三江、耿达、卧龙、各乡辖地均无变动。
1992年辖3镇、14乡,126个村民委员会,431个村民小组及4个居民委员会,8个居民小组。其中,卧龙、耿达两乡于1983年划归林业部建立“卧龙大熊猫等综合自然保护区”。
2017年全县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辖威州、绵虎、映秀、漩口、水磨、卧龙、三江、耿达8镇,龙溪、克枯、雁门、银杏4乡,9个社区(威州镇4个、绵虒1个、映秀镇1个、水磨2个、漩口1个),117个行政村,401个村民小组。
2023年汶川县辖威州镇、灞州镇、绵虒镇、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三江镇、卧龙镇、耿达镇9个镇,有75个行政村、8个社区。其中,威州镇辖14个村、4个社区,62个村民小组;灞州镇辖13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绵虒镇辖22个村、1个居委会、76个村民小组;映秀镇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44个村民小组;漩口镇辖11个村、1个社区,45个村民小组;水磨镇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48个村民小组;三江镇辖6个村,32个村民小组;卧龙镇辖3个村;耿达镇辖3个村。
2025年汶川县辖9个镇: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漩口镇、水磨镇、耿达镇、三江镇、灞州镇。共75个行政村、8个社区。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