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拉尕布雪山日出
摄影/崔缘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藏着一片秘境
打破了人们对“雪域高原”刻板印象
雪山高耸却并不“荒芜”
冰川与桃花共生
峡谷与林海相依
雅鲁藏布江在此拐出壮阔大弯
江水裹挟着温润水汽化作滋养万物的甘霖
林芝,成为青藏高原上“绿色明珠”
北纬30°,是一条贯穿人类文明与自然奇迹的纬度带。
当“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三季的足迹沿北纬30°自东向西跨越中国地理阶梯,从长江入海口的潮声里,穿过江南的烟雨、川蜀的峡谷,最终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群山间停驻时,一场季风与海拔共同造就的视觉盛宴,正在林芝的山川河谷间上演。
第五站,也是收官之站,我们走上了青藏高原,来到了这片“藏地桃源”——林芝。
01
基因宝库:
北纬30°的垂直生态奇观
(
LIN ZHI
)
地处北纬30°纬度带的林芝,因雅鲁藏布江的深切与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格局。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全长2057公里,落差达到了惊人的5435米,这条高原江河一路劈山凿石,在林芝境内刻画出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 —— 雅鲁藏布大峡谷。
巨大的海拔落差不仅造就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瀑布奇观,更让这里成为利用水力发电的天然宝库,江水奔腾间蕴含的能量,是林芝珍贵的绿色能源储备。
雅鲁藏布江与南迦巴瓦
摄影/张明良
除了丰富的水能,幽深狭长的雅鲁藏布江谷地,还为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开辟了一条天然 “捷径”。
每年 5 月至 10 月,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携带着海量水汽,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一路北上,却被伯舒拉岭、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三大山脉合围的 “口袋” 困住 —— 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冷却、凝结,在林芝境内形成大量降水,让这里的年均降雨量达到 650 毫米,远超藏北草原不足 300 毫米的年均降雨量,甚至比同纬度的江南地区更为湿润。
雨水顺着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渗入土壤,在低海拔河谷孕育出连片的森林,墨脱县的热带雨林里,芭蕉叶宽达一米,榕树气生根垂落如帘,石斛和兰花附生在树枝上造就空中花园,桫椤树舒展着羽状叶片,仿佛穿越回侏罗纪时代;而高海拔山区仍保留着雪山冰川的凛冽,南迦巴瓦峰 7782 米的主峰顶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冰川如银色巨龙盘踞在山脊,形成 “山下林海莽莽,山上冰雪皑皑” 的奇特对照。
墨脱森林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对林芝气候最精准的描述。这背后是7000余米的海拔高差造就的垂直生态奇迹——从海拔 155 米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巴昔卡,到海拔 7782 米的南迦巴瓦峰,短短几十公里的水平距离内,海拔落差却足以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四个气候带,让这片土地拥有陆地生态系统几乎所有的自然植被完整带谱,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西藏林芝索松村
摄影/高一蒙
沿着海拔梯度向上攀登,植被带的变化清晰可见:河谷地带是热带季雨林的芭蕉、桫椤;往上至海拔 1000-2000 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楠木、香樟;再往上,落叶阔叶林的杨树、桦树在此扎根,秋季时如火焰般点缀山林;海拔 3000-4000 米的中山区,针阔混交林占据主导,云杉和冷杉的树干笔直如塔;高山区则是高山灌丛与草甸;而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雪线之上,冰川与裸岩交织,只有最坚韧的高山苔藓能在此存活。
嘎隆拉雪山下的苔藓
这种完整的垂直生物带,让林芝成为青藏高原的“生物基因库”,这里已知的高等植物就有4800余种,红豆杉、巨柏等珍稀植物在此扎根。优质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让林芝成为了很多野生动物的家园,熊猴、长尾叶猴、扭角羚、赤斑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都在此悠然生活,共同构成了林芝生机勃勃的生态图景。
墨脱县发现猕猴新种,中国科学家将其命名为“白颊猕猴”
摄影/刘璐
02
古道商路:
从高原孤岛到文旅腾飞
(
LIN ZHI
)
林芝的人类活动史,始终与这片土地的自然馈赠紧密相连。
吐蕃时期,这里是“工布”部落的聚居地,当地人依托河谷平原肥沃的土壤发展农耕,利用山林资源狩猎、采集,雅鲁藏布江沿岸出现一个又一个宁静祥和的古村落。直到1969年,随着川藏公路南线的贯通,这里成为了进藏物资的生命线之一,成为了联系祖国东西部交通、联系藏汉人民的重要枢纽。
2013年10月31日,林芝市墨脱县的公路正式通车,这个曾经因雪山阻隔、每年仅有半年时间能与外界联系的 “高原孤岛”,终于摆脱了 “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 的标签,汽车的鸣笛声第一次响彻在墨脱的河谷间。
墨脱公路
“要致富,先修路” 这不只是一句标语,对林芝而言,一条公路就是一条命脉。从以前茶马古道上人背马驮、翻山越岭,到如今航空、铁路、公路交织成网,足可见祖国基建的力量,也让林芝巨量的生态资源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藏地林芝曾经被称为“秘境”,正是因为难以抵达,而现在318自驾的车辆可以直接跨越阶梯,将人们从平原送往这片 “第三极的江南”。
墨脱森林中的瀑布
三月“林芝桃花节”,百万株野桃花沿雅鲁藏布江绽放,吸引全国游客赴一场“雪域春宴”。夏季墨脱的雨林里,科考爱好者跟着向导寻找巨树,感受这片“莲花秘境”的蓬勃生命力。秋季的鲁朗林海,金黄的松针与常绿的杉树交织,自驾游客沿着“中国最美公路”饱览秋色。冬季的南迦巴瓦峰,褪去云雾露出“羞女峰”真容,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朝圣地;巴松措湖水碧蓝如绿松石,环湖徒步、露营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选择。
林芝打造“桃花节”文旅IP,游客纷至沓来
摄影/陈伟楷
文旅产业正成为林芝生态经济的核心,也让更多人读懂了林芝的生态之美。
03
绿色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LIN ZHI
)
如今的林芝,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里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厂房,没有过度开发的商业区,而是以生态为笔,在青藏高原上书写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答卷。
从冰川融水滋养的河谷,到冷杉密布的林海,再到海拔较低处的水稻田,林芝跨越的不仅是海拔梯度,更是生态资源向产业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
冰川融水补给河流
滋养着山下的村庄
这片“生物基因库”的魅力,早已超越旅游观光的范畴,渗透到生态农业、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催生出一批独具林芝特色的绿色产业。
在生态农业领域,林芝的低海拔河谷与湿润气候,成为高原特色作物生长的 “天然温室”。
此外,林芝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的前提下,引导村民在林间种植天麻、灵芝、松茸等菌类和药材 —— 波密县的天麻种植基地,采用 “仿野生” 种植模式,让天麻在云杉林下自然生长,既保证了品质,又避免了毁林开荒,每亩天麻可为村民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波密藏天麻产业基地
生物科技产业的引入,更是让林芝的 “绿色资源” 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在林芝一处科技产业园内,一家以高原植物为原料的企业正忙碌着——科研人员在当地进行野生高山植物种植,植物园一方面用于公益展示,一方面提取玉簪龙胆等植物活性成分用于产品研发。让当地村民参与植物种植和采摘,既保证了原料的天然性,又带动了村民增收,是当地产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自然堂喜马拉雅科研中心
兴林富民,林芝的居民也因为兴旺的文旅产业而拥有了更多收入来源。2023年,林芝市生态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30%,生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2024年,林芝市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30.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8.21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林芝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雅鲁藏布江畔的茶叶种植园上建设的观景台,
既发展生态农业,又实现文旅观景
林芝的绿色经济,不是对生态的透支,而是对生态的反哺——产业发展带来的收入,一部分用于生态保护,如增加护林员数量、升级红外相机设备、开展野生动物救助等;另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如修建乡村公路、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完善医疗教育设施等。
这种 “保护—发展—反哺保护” 的良性循环,让林芝的山更绿、水更清,也让当地居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结尾
北纬30°的生命线
2025年,是茅台1935与中国国家地理携手打造IP“寻道中国”的第三年。
这一年,我们沿着北纬 30 °这条神奇的纬度带,拾阶而上,步步攀高。从上海到林芝,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每一站都有独特的魅力。
启航上海,见 “一江一河” 的蜕变。
黄浦江畔的外滩建筑群仍保留着百年前的欧式典雅,与对岸陆家嘴的摩天森林形成时空对话;苏州河则褪去了昔日工业码头的喧嚣,如今岸线蜿蜒处尽是滨河步道与艺术园区,连老厂房的红砖墙上都爬满了生态复苏的藤蔓,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的 “城市绿肺”。
寻迹芜湖,看百年商埠转型硬核制造。
这座依长江而兴的城市,曾是徽商沿江东进的重要枢纽,旧时米市的漕运码头虽已淡去繁忙,却在长江大桥的钢铁脊梁下焕发新生;如今的芜湖,不仅有新能源汽车轰鸣的智能车间,更在航空产业园里搭建起 “空中丝路” 的起点,从内河商埠到 “水陆空” 三栖,长江的涛声始终伴随其产业升级的步伐。
探访武汉,九省通衢有了水陆空铁新内涵。
长江汉江在此交汇,龟山蛇山隔江对峙,古老的黄鹤楼仍在见证 “万里长江第一桥” 的车流不息;而如今的武汉,早已不止是 “货到汉口活” 的水运枢纽,天河机场的国际航班连接全球,中欧班列从吴家山站驶出,高铁网络更是将 “一日达全国” 变为现实,两江四岸的灯火中,藏着中国交通枢纽的 “硬核实力”。
寻道雅安,北纬 30° 与胡焕庸线精彩相遇。
这座被称作 “雨城” 的川西门户,年均降雨量达 1800 毫米,青衣江穿城而过,两岸青山如黛,水汽氤氲中藏着大熊猫的栖息地;更特殊的是,它恰好坐落在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胡焕庸线南段,线的东侧是巴蜀平原的烟火人间,西侧则是青藏高原的苍茫雪山,站在牛背山顶远眺,能同时望见农耕文明与高原生态的和谐共生。
抵达林芝,见证 “生态资源” ,向 “生态经济”的自然转化。
从雅鲁藏布江的奔涌,到桃花林的烂漫,从古道商路的马蹄声,到生态产业的新机遇,林芝始终以“绿色”为底色,向世界展示着青藏高原的另一种可能——这里不仅是雪域高原的秘境,更是人类守护生态、拥抱自然的典范。
农历十五的满月“镶嵌”于南迦巴瓦之巅
摄影/冯光柳
2025 年“茅台 1935・寻道中国” 第三季,我们听历史回音,品万象生机,感天地辽阔。
未来,愿更多人能与我们同行,走进这些生态与发展共舞的土地,与自然对话,与山河同行,共同书写 “跨越天地、共赴山河” 的新篇章。
策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肖圣松、赵雅靓、黄嘉骏、郭馨懋、穆劲哲、张凯、彭磊、杜曦睿、张家苗、帅俊伟、王君、王晓强、姜海朋
脚本:张家苗、赵雅靓、肖圣松
后期:黄嘉骏、彭磊
撰稿:张家苗
图编:孙有群
设计:洪玥、张哲
出镜:肖圣松、左一寒
鸣谢:上海自然堂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波密县工作组
波密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
西藏波密高原藏天麻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墨脱德兴火龙果基地
(广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