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杜卓滨
川超成都锦城队6:0击败遂宁舍得干队后,四川大英文旅于9月21日兑现赛前承诺,对成都游客推出中国死海门票4折优惠。这场从9月16日“进一球打一折”喊话到履约的“出圈”事件,不仅获全网点赞,更展现出大英县22年深耕实业、以文旅赋能发展的底气。
9月23日,封面新闻记者前往大英县,探寻事件背后死海的发展路径与当地“实业兴市”的决心。
大英城区全景。张昌明摄
何为死海?
举全县之力打造的创意旅游标杆
9月23日下午,夕阳西下,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的金色轮廓里,门口的大象与骆驼石雕静静矗立,勾勒出几分中东死海的异域风情。
售票处的海报格外醒目:“川超成都队VS遂宁队6:0,成都户籍游客门票4折优惠”,来往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成为景区最鲜活的“流量符号”。
中国死海兑现成都游客4折门票的承诺。杜卓斌摄
景区副总经理鲍纪元认为这一营销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到3天,游客量增长了3000人左右。
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始建于2002年——彼时大英刚建县5年,2003年正式对外营业。如今,它早已不是简单的“玩水胜地”:依托3000米地下古盐湖的87℃高温盐卤,以“盐卤漂浮”“黑泥体验”为核心,融合疗养康体、运动健身、文化休闲等多元业态,成为全国最早的创意旅游标杆之一,更成了遂宁文旅的“金字招牌”。
“22年来,年均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旺季时高速路出口排队下道要半小时,景区周边找个停车位都难,‘下饺子’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大英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综合发展股股长赵显海的回忆,藏着死海的“黄金年代”。而这份“火爆”,离不开当地政府“举全县之力”的托举。
赵显海记得,死海占地677亩的地块,最初是一片农田。项目规划确定后,政府迅速成立专班,从征地拆迁到规划设计,全程为企业提供“手把手”指导和主动式服务;2020年景区提档升级时,4000多万元财政资金精准投入——这笔钱不仅用于更新漂浮池设施、增设康养体验项目,还优化了景区周边的交通接驳,让“老地标”焕发新活力。
2003年前后任大英县旅游部门办公室主任的高永富仍记得,死海营业最初的几年,旅游旺季的时候,旅游局、执法局、公安交警大队等职能部门,都会在政府的统筹下,免费给景区“值班”。
“维护景区的秩序,引导停车,规划市政空地给游客停车。全力支持死海的发展。”高永富说。
中国死海
位于大英的卓筒井遗址
为何是大英?
因地制宜,全力以赴拼项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死海所依赖的盐卤资源,并不只有大英具备,但为何是大英建成了中国死海?
面对采访,大英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多位工作人员提到了“死海精神”。
“大英不是盐卤资源的唯一分布地,但大英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并付出了全力。”多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死海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物,是大英人因地制宜,利用“梧桐树”,克服重重困难,打造的一张文旅名片。
多位2003年前后,在招商、文旅岗位工作的人员都向记者分享了景区开业前,旅游大道修建的故事:为了保证景区在2003年如期开业,通宵达旦地蹲在项目上,守着道路的修通。
死海的故事至今仍鼓舞着大英的招商工作者。大英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党组书记郭小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县商务经合局认真落实市委“大抓招商引资、重抓招大引强”“大抓引客入遂、重抓吸引力建设”部署要求,学好用好地方经济工作“3+2”统筹法,探索建立“1+2+3+N”招商工作机制及实施“五问两算”招商模式,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项目,全力以赴补短板、提质量、优结构。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5年以来,大英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个,协议投资总额179.1亿元,同比增长174.7%(含50亿元以上项目2个);推动11个项目履约、10个项目开工、8个项目投产。
招商引资“引得来”,更要靠产业服务“留得住、发展好”。大英县经科局锚定建圈强链、产业升级战略方向,以精准服务全力打好经济社会翻身仗:一方面稳固重点企业根基,聚焦油气化工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协助盛马化工等龙头企业稳定产能,通过产业链协作对接活动,推动本地企业配套交易额突破10亿元;另一方面厚植企业培育土壤,力争2025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国省专精特新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推动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多维度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与市场抗风险能力。
位于大英的盛马化工
大英何为?
围绕实业兴市,全力抓好产业发展
大英的野心,远不止于文旅的“单点突破”和招商的“数据亮眼”。
“围绕实业兴市,全力抓好产业发展”——大英县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公报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县城发展的核心方向。而这份重任,落在了大英县经济开发区的肩上。
2019年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后,这里已成为大英工业的“主战场”:在13平方公里建成区内,已聚集工业企业17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9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功能分区大英红旗化工园区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化工园区、全国第七批“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名单。——从传统制造到高新技术,大英的工业“家底”正不断增厚,产业能级持续提升。
围绕全会目标,经开区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全过程效率革命,大抓“集成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责任化落实”,加快旗拓高端天然气精细化工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新建项目尽早开工,确保全年竣工工业项目15个。
“要抓产业,先抓服务;要做好服务,先转心态。”大英经开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陈林的话,揭示了经开区的“服务密码”——把每一家引进的企业都当作“本土企业”,才能真正沉下心解决问题。为此,经开区为每个项目配备了“项目专员”,实行“三分之一时间在现场、三分之一时间搞协调、三分之一时间理内务”的工作机制。
采访中,陈林的一个电话打断了谈话:“我也是项目专员,得去现场看看进度。”匆匆离去的背影,正是经开区工作人员“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的缩影。
“责任到人,效率就上来了。”同为项目专员的廖攀,用自己负责的“升宏特种尼龙建设项目”举例。今年初接手项目后,他开启了“7×24小时跟办”模式:工作日泡在工地了解需求,周末也会专程去查看进度。原本需要半年以上的手续报批,在他的对接协调下,3个月就完成了。
“只有在大英,才能有这样的速度。”升宏工艺工程师梁硕指着厂区内正在调试的设备感慨。这个总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年创税收2500万元,不仅能推动高温尼龙材料的研发成果转化,更将成为大英工业经济的“新支柱”。
从中国死海的“一诺千金”,到经开区项目的“高效落地”;从文旅产业的22年深耕,到工业经济的加速崛起,大英的“实业兴市”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藏在政府专班的规划图纸里,藏在项目专员的现场脚步中,藏在每一个“说到做到”的承诺里。
这座以“盐”为魂、以“实”立城的县城,正以坚定的决心,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实业兴市”新篇章。
(除署名外,由大英县委宣传部供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