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风掠过凉山,一半携着螺髻山冰川的清冽,一半裹着邛海湿地的温润;当彝族火把节的光点亮夜空,一边映着建昌古城的青石板,一边照着泸沽湖畔的木楞房……这片被自然与文化双重滋养的土地,从未停下生长的脚步。
如今,凉山以“守青山”为根基,以“活文化”为灵魂,以“融创新”为翅膀,在文旅发展的赛道上破局突围,正一步步将“山水画卷”酿成“文旅盛宴”,解码着属于自己的“新高地”密码。
守青山 生态家底变文旅“金名片”
凉山对自然的敬畏,早已融入发展的血脉。这里的每一片林海、每一泓碧波都不是独立的景致,而是被悉心守护的“生态宝藏”,更是文旅产业蓬勃生长的坚实根基。
邛海的蝶变,正是凉山“守护青山”的鲜活例证。如今,这幅“水天相接、候鸟翩跹”的美景,曾因私营游船、网箱养鱼以及周边农家乐、吊脚楼的无序发展陷入水质恶化的困境。凉山下定决心“还邛海一片湛蓝”:实施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三退三还”工程,生态搬迁邛海周边群众5万余人,分六期建成2万亩环邛海湖滨带湿地。如今的邛海,春可沿樱花步道晨跑,夏能赏荷叶映晚霞,秋见候鸟掠湖面,冬有暖阳暖人心。
螺髻山的守护,则饱含对“地球印记”的珍视。作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活化石”,这里的冰川刻槽、冰斗湖,是亿万年岁月馈赠的珍贵遗产。为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推进螺髻山国家级5A景区创建步伐,景区紧紧围绕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景区智慧旅游等10余个项目持续发力,扎实、有力推进项目建设。
正是这份“不碰生态红线”的执着坚守,让凉山的绿色成为吸引游客的“磁石”。如今,“游邛海湿地、探螺髻山冰川”成了游客的必选行程,当地村民更是依托绿水青山端稳了“生态饭碗”——湿地周边、螺髻山脚下的民宿经营者们,生活都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愈发红火。
活文化 古老民俗焕“新颜”
踏入凉山,宛如走进一座“活态文化博物馆”。这里不将文化束之高阁,而是以创新巧思为古老民俗注入活力,使其既“活”又“潮”,让游客实现从“观文化”到“玩文化”再到“带文化”的深度体验。
要说凉山的文化智慧,彝族火把节的“新玩法”最具代表性。如今的彝族火把节,早已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盛会。
今年的凉山彝族火把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元,火把狂欢、民俗展演、文艺演出、非遗互动、美食品鉴等环节一一涵盖,全方位展现凉山独特的民族魅力。全州各县(市)也各展所长,推出特色活动:布拖县超5万名观众齐聚,狂欢夜形成近2公里的火把“星河”,近6000人的银饰服饰队伍圈粉无数;普格县的斗牛、布拖县的赛马斗羊紧张刺激,扣人心弦;“南烧北烤 焰遇冕宁”成功斩获“规模最大的露天火塘烧烤活动”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喜德县则深度联动省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的“跟着美食游四川”与“味美四川”两大省级IP,构建起全域消费矩阵……
不仅如此,凉山彝族火把节期间,各县(市)飘香的彝族餐、热闹的烧烤、皮脆肉嫩的烤乳猪等特色美食,同样让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据统计,2025年凉山火把月活动期间,全州17县(市)共接待游客1654.3万人次。不少游客衷感慨:“在这里,既能触摸最纯粹的民俗,又能遇见最潮流的创意,这趟旅程太值了!”
融创新 单一景点玩转“全景游”
要打造文旅新高地,凉山深谙“融合”之道——不把景点当“孤立的点”,而是巧妙串联生态、文化、科技与红色资源,通过不断拓展文旅产品业态,全力推进“文旅+百业”与“百业+文旅”深度融合。
“红色+文旅”,为红色记忆注入“新温度”。彝海结盟遗址是凉山极具意义的红色地标,如今,这里早已摆脱“仅有纪念碑”的单一形态。景区内,结盟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等红色载体与周边秀美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共同构成集红色教育、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景区。这里年均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其中,党团建、研学团队占比达20%左右。
“科技+文旅”,让航天梦想拥有“真实体验感”。作为“北斗母港”,西昌充分挖掘独特的航天资源优势,打造了“北斗之上・星际幻城”中国西昌航天元宇宙体验馆。借助裸眼3D立体特效等前沿技术,游客仿佛开启一场触手可及的太空之旅,体验馆与真实的航天基地形成“虚实联动”,航天魅力不再遥远。
“乡村+文旅”,将乡村美景转化为“热门打卡地”。昭觉县悬崖村,如今已变身“网红徒步胜地”,游客沿着安全的钢梯攀登至悬崖之上,入住村民经营的特色民宿,沉浸式感受“云端村落”的独特风情。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凉山的乡村不再是旅途中“匆匆路过的风景”,逐渐成为游客愿意放慢脚步、深度停留的“心仪目的地”。
筑高地 贴心服务留“回头客”
文旅新高地,不仅要有“好风景”,更要有“好服务”。凉山深知,游客的“满意度”才是“回头率”的关键。
“服务够便捷,游客才愿来!”今年5月,凉山正式上线“畅游凉山”小程序,整合“五彩凉山”“旅游景区”“酒店民宿”“美食特产”“旅游攻略”“文博场馆”“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八大核心功能板块,真正实现“一部手机畅游凉山”。游客只需扫码进入,即可一键享受景区智能导览、个性化行程规划、最新文化资讯等核心服务。
“住得有温度,游客才想留!”如今凉山的民宿,早已跳出“简单住宿”的范畴,成为传递当地风情的“体验窗口”。泸沽湖周边,不少民宿老板会为入住游客准备“摩梭小礼物”:绣着民族花纹的手帕、自家酿造的苏里玛酒……这份真诚与用心,让许多游客由衷感慨:“住在这里比家里还舒心,下次来,一定还选这儿!”
“品牌有影响力,游客才会来!”凉山更擅长用特色活动“讲好自己的故事”:通过举办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让游客在奔跑中沉浸式感受凉山的生态之美;借助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向全世界展现凉山独特的文化魅力……一场场品牌活动,让凉山的文旅名片愈发响亮。
如今的凉山,青山依旧苍翠,碧水泛起新澜,文化鲜活生动,服务贴心周到。从“生态游”到“文化游”,从“单一景点”到“全景体验”,凉山正用自己的方式,解码着文旅新高地的密码。(记者 陈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