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街上的故事实在太多,真不是一天两天能说得完的。
人们特别喜欢北山街,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的,几乎每个人都抗拒不了北山街的诱惑。
这条街好!——南侧紧贴着西湖北岸,北侧紧靠着葛岭、宝石山,面湖背山、东西走向的一条湖滨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哪一天都没有叫人失望过!
来到北山街,坐在湖边的长椅上看湖景就很惬意,何况还能在苏堤白堤的杨柳荫下漫步,上宝石山游览俯瞰西湖全景,上孤山体会林逋的清高孤傲,还有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与山水文人气息交融的情趣……
北山街是个“没有围墙的近代建筑博物馆”,这是实至名归的。这条街上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自然与宗教景观有玛瑙寺、坚匏别墅、宝石山的保俶塔……名人古迹有岳王庙、武松墓、苏小小墓、秋水山庄……近代建筑与名人故居有春润庐、 新新饭店、抱青别墅、静逸别墅、菩提精舍……
西泠桥堍苏小小墓
西泠桥
游览北山街,人们多从岳庙开始,或者从断桥,也或者从孤山的中山公园什么的。
昨日在曙光路上课,下了课见时日尚早,心想何不趁机去探望一下西湖这个老朋友?于是,就从曙光路到保俶路,直奔西湖的断桥去了。
从保俶路到断桥,可以走石函路。这条路更近便,也非常幽静,完全没有北山街上的喧嚣和繁忙。
石函路,是位于望湖楼背后的一条小街。
望湖楼位于断桥东侧、少年宫广场的西侧,又名看经楼、先得楼,是一个清代双层歇山顶式样的阁楼,主楼与辅楼餐秀阁以曲廊衔接。
此楼始建于吴越乾德五年(967年),初名看经楼,北宋时期更名为望湖楼。现在的建筑是1985年按清代形制重建的双层木结构楼阁。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很是喜欢五代吴越王钱弘俶所建的这座亭楼,曾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其中一首写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之名,便是来源于苏轼的这首诗。
不仅是苏东坡,历代很多文人都喜欢登上望湖楼,远眺西湖"碧波如镜,画舟点点"的景致,吟咏西湖胜景。
石函路长不过200米,从东至西通往断桥。它
和北山街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西湖北岸的交通脉络。
在石函路上,有三幢不一般的老屋。
最东边的石函路1号,是日本住杭州领事馆旧址。
石函路1号这地方,在宝石山南麓的最东端,为一整块岩石,杭人俗称石塔儿头。
石塔儿头,又名石佛山(或石佛头)。此地背山面湖,山色塔影,为园林胜地。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钱氏曾筑楼十三间贮三寸佛,名石佛院。宋冶平二年(1065)又改称相严院,苏东坡治郡日,曾在此判事。
石塔儿头顶上立有一块高约三米的巨石。
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东巡会稽(今绍兴)祭祀大禹,途经钱塘江,因风浪太大,便将龙舟驶入西湖避风,并将船缆系在这块巨大的赭色岩石上。故得名“秦皇缆船石”。

此后,历朝历代很多诗人曾经为这块大石头作过诗。如宋代诗人杨蟠的五言绝句《秦王缆船石》:“色阴常带雨,疑是白云根。欲问东巡事,今犹不敢言。”
杨蟠公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与苏轼多有唱和,作此诗自是不见怪。
更有甚者,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妙行寺的僧人思净,将宝石山下的这块天然巨石雕刻成了一尊弥勒佛像,并给佛像上漆贴金,同时还建造了一座宏伟的佛殿来遮盖保护它。当时寺院的规模盛大辉煌,达到了极致的繁荣。
元代诗人张舆有诗云:“葛仙岭西大石头,祖龙东来曾系舟。不闻登仙入蓬岛,徒见作佛如嘉州。地涌半身云水绕,山开一面金碧浮。几度劫灰烧不尽,空对湖山飞白鸥。”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成为增开商埠。
翌年,日本政府在石函路1号这个地方设立领事馆。领事馆旧址原有东、西两幢建筑。东幢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下设半地下室,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1948年,改为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寓所。现在,这里是政府办公用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