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诗人韦应物笔下的滁州西涧,曾是一片荒凉野渡。而今天,位于滁州市琅琊区的西涧渡村,却因这一千古名句,迎来了转折。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房屋破败、道路泥泞的偏僻村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村庄静得只剩下风声。改变始于一场“以诗为媒”的振兴实践。
俯瞰琅琊山附近的西涧渡村。人民网 郭昊摄
当地政府敏锐地抓住《滁州西涧》的文化价值,启动“西西涧”乡村农文旅示范区项目,整合涉农资金,盘活闲置宅基地,复建西涧文化场景,打造研学基地、民宿集群与露营营地。
西涧渡村村民老陈原本在城里打工,听说家乡要搞旅游,毅然返乡,把老宅改造成茶舍。他不仅卖茶,更向游客讲述韦应物与西涧的故事。
“以前觉得诗是书本里的,现在才发现,诗能当饭吃。”他笑着说。如今,每逢周末,他的茶舍座无虚席,孩子们在这里学茶道、诵古诗,西涧的“野渡”不再无人,而是充满了琅琅书声与笑语。
西涧渡村的蜕变,是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文化铸魂”的缩影。这条绵延420公里的风景道,不仅串联山水,更串联起千年文脉。它要让每一处风景都有故事,每一段路程都有回声。
沿着风景道向南,便抵达凤阳县的明中都皇故城。这里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营建的中都,沉寂六百余年后,正以全新的方式“苏醒”。
俯瞰凤阳县明中都遗址中轴线。人民网 郭昊摄
巨大的石础静静伫立,恢宏的御道向前延伸。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副主任王艳指着不远处修复一新的午门说:“我们不只是修复砖石,更是在重建一段历史记忆。”
近年来,明中都遗址跳出“遗址+围栏”的传统模式,推动文化“活化”利用。以“大明文化节”为例,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着明制汉服,行洪武礼仪,体验古代射箭、投壶,甚至在复原的承天门城楼下观看沉浸式实景演出《梦回中都》。节日期间,遗址公园夜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三倍,成为皖东夜游新地标。
“我们不仅要保护遗产,更要让遗产讲故事、聚人气、促发展。”王艳说。从护城河整治到三大殿保护展示工程,从考古研学到数字复原,明中都正以文化为引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行走在风景道,宛如行走在滁州的文化长廊。醉翁亭、吴敬梓纪念馆、明中都遗址……错落分布在风景道周围的一批历史与文化遗存,在一个个“滁州故事”中,向世人展示着滁州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而现在,滁州本地文化通过风景道得以极大彰显的同时,风景道自身也成为了一种文化。
位于来安县的风景道沿途观景点。滁州市文旅局供图
近年来,滁州敏锐捕捉到“观星旅游”新趋势,依托江淮分水岭地区优质的暗夜资源,打造“江淮分水岭的星空”网络文化IP。一场“一起看星星 一道看风景”的网络主题活动,让滁州意外“出圈”。
在风景道沿线的江海国际营地,露营成为年轻人假期休息的首选。“我们卖的不仅是一个帐篷,是一种露营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营地负责人说。不远处,星空摄影基地吸引着无数“追星人”,他们架起相机,记录岭上星辰,也记录下这条道路的浪漫与自由。
“从前我们总向外寻找风景,现在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最深的文化就在脚下。”滁州市文旅局四级调研员钱朝阳感慨。
这个国庆假期,你不妨走一遍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这里不仅是连接地理的通道,更是连接古今的文脉,正书写着一篇属于新时代的“醉翁新记”。
相关阅读:
滁州“道”处皆景①丨绿道串佳景 滁城沐清风
滁州“道”处皆景②丨岭上一条道 留下四方客
滁州“道”处皆景③丨岭上生“金带” 道旁富万家
人民网记者 周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