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站】奥斯陆,北欧最古老的都城
【行程】
市政厅(Oslo Rådhus)——国家剧院(Nationaltheatret)——皇宫(Det kongelige slott)——议会大楼(Stortinget)——大教堂(Oslo Domkirke)——卡尔·约翰斯大道(Karl Johans gate)
【游】市政厅,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地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有一处每年12月10日都会被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它就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地——奥斯陆的市政厅(Oslo Rådhus),也是我们漫步奥斯陆的第一站。
远远望见,一座酷似方型城堡的建筑,其稳重的红砖色映在蓝天与触手可及的白云里,带着肃穆的面纱坐落在奥斯陆市中心,面对着城市中最有历史的街道,将背影留给了最现代的新港。
整座建筑由两座高耸的塔楼和敦实的裙房组成,呈“凹”字型。红砖外墙为北欧传统的市政建筑样式,这令我联想到了前几天刚刚参观过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由于其两侧各竖立着一座方柱型塔楼,让人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它也因此被称之为“双塔红砖”。
这座奥斯陆著名的宏伟建筑物,是于1950年为纪念奥斯陆建城900周年而建造的奥斯陆市政厅。与我们国家不同,其大门朝北,而不是向南。
厚重的浮雕大门上方,镶嵌着一幅气势恢宏的巨幅金色浮雕,以挪威历史为题材,被称为挪威历史教科书。
大门口有一座喷泉,清澈的泉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纯净的光,正如喷泉上那两只展翅欲飞的天鹅,圣洁、正义的氛围感染着周围的一切,象征着挪威的和平。
市政厅北面对着商业街,两栋大楼像巨臂环抱市政厅。
我的目光迅速被眼前的天鹅雕塑所吸引。
两只天鹅姿态优雅地停在喷泉上方,它们展开双翅,似乎振翅欲飞,要一跃千里,又似乎拿不定主意,踌躇不前。
仰望塔楼,一眼便看到其中一座塔楼上耸立着一个直径9米,无法忽视的精美大钟。据说,它是欧洲最大的时钟,每小时鸣奏一次。
大门正上方竖立着一尊小金人,她便是被称为“奥斯陆女孩”(Oslopike)的雕塑。
望着高高在上的小金人,令我不禁想到: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市政厅,它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但让它真正名扬四海的,却是每年12月10日作为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的举办。一想到自己现在就站立于此,虽未能目睹颁奖盛典,但已实属幸运。
吹着拂面而来的海风,听着喷泉卟卟而出的水声,那一瞬间让我忘记了时间,唯一的反应就是拍照,仿佛要用镜头锁住时间与记忆。
市政厅的红砖外墙上,饰有少量的雕塑,显得简洁而沉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雕塑的主角都是挪威的普通人,表现了挪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意味着,市政厅真正做主的是挪威的民众。
市政厅面向大海一侧,也有一组喷泉,它以一对妇女和两个孩子,四个人手牵手围成一圈的雕塑,表达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
即将离开时,我再次回望这座“双塔红砖”,它每天认真地迎接日出,从容地接受海风沐浴。在当下迅速发展的时代,它默默地吐故纳新,如同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牌女演员,冷静沉着地面对每次的考验,骄傲自豪地把自己最闪耀的一面展示于颁奖红毯上。
在万分期待它整装待发成为明星的那一天,至少我们可以在电视里再次看到它,并自豪地说:自己去过,自己看过它庄严的外表。
【游】国家剧院,百年文化地标
离开市政厅,往北沿街而行,来到一个路口,正在犹豫间见不远处矗着一座古希腊神庙风格的建筑。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过去。
来到近前,只见门楣上面雕刻着“National Theater(国家剧院)”一行大字,这就是我们漫步奥斯陆要拜谒的第二个目的地。
其前身是始建于1829年的克里斯蒂安剧院;1899年9月1日由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妻子玛莎王后为其开幕,正式成为挪威国家剧院。
仔细端详可以看到,米黄色砖石和花岗岩垒砌的外墙,颜色淡雅而端庄。正门朝东,两层门廊支撑的三角形门楣中镶嵌着精美的浮雕;四根高大的立柱,分出三个拱门,每扇拱门上方分别刻有易卜生( Ibsen )、霍尔伯格(Holberg)、比昂松( Bjornson)三位挪威文化名人的名字。
国家剧院正门前有两尊塑像,左边是戏剧大师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 ),他的作品《玩偶之家》享誉世界,让历史记住了他,也让世界认识了挪威。
同时,他也是三位挪威文化名人中我们最熟知的一位。新文化运动期间,《玩偶之家》被翻译到中国,《新青年》以《娜拉》为名发表。1935年,全国各地纷纷将此剧搬上舞台,这一年被称为“娜拉年”,娜拉也成为了包办婚姻制度下中国青年崇拜的偶像,吹响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战歌。
仰头仰望间,不经意间与他忧郁深邃的眼神对视,那眼神就像他愤世嫉俗的戏剧,透出一种绝不妥协的气势。他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无视熙熙攘攘的人群,又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他的使命是在“用生命铸造生命,用灵魂锻造灵魂(易卜生语)”。
右边是挪威著名人民文学作家比奥夏·比昂松(Bjornstjerne Bjornson),他的小说《挑战的手套》获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
据说,他和易卜生互为竞争对手,两人的作品在国家剧院的舞台轮流上演。竞争带来了挪威十九世纪文学繁荣。
更有意思的是,如今这两尊雕塑仍是互不服气,一个是背手俯瞰世间,一个是叉腰傲视群雄。
在比昂松雕塑不远处,建有一座纪念亭,原本我以为应是三位挪威文化名人中的霍尔伯格,可走到跟前儿才发现,自己错了,纪念亭前矗立着挪威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约翰·哈尔沃森(Johan Halvorsen)的雕像。他一方面是《挪威狂想曲》的作者,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剧院的指挥,可谓是音乐全才。
穿过一条马路,在国家剧院对面的街心花园中,我们终于找到第三位挪威文化名人。作为挪威历史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剧作家路德维希·霍尔伯格(Ludvig Holberg),他的名字可是被篆刻在国家剧院大门正中的,但我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他的雕像为什么会立在这里?
在霍尔伯格的注视下,一群孩子正在花园中央是一个喷泉水池中尽情嬉戏,与池边的雕塑遥相呼应,真实地再现了盛夏午后奥斯陆孩童的日常生活。
来到国家剧院的侧面,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更显古朴、雅致。这座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至今仍然是挪威最大、最豪华的剧院,现在每两年一度的易普生艺术节,都会演绎戏剧大师们经久不衰的戏剧作品,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戏剧爱好者,来这里欣赏大师们的艺术经典。
奥斯陆不愧为雕塑之城,雕塑随处可见。在国家剧院周边葱茏的花园里散落着很多雕塑,它们在展示奥斯陆真实面目的同时,也给休憩的游人带来观赏的乐趣。
【游】皇宫,挪威历史的见证者
在去往皇宫(Det kongelige slott)的路上,右侧有一宏大的建筑,查导航得知,那就是始建于1811年的奥斯陆大学,是挪威最大、最古老的一所大学,这里共产生过5位诺贝尔获奖者。
皇宫建在市中心一个平坦的小高地上,硕大的英式草坪上,苍翠欲滴的欧洲乔木林彰显气派,优雅的环境彰显贵族气质。
绿意盎然的草坪旁则是红沙铺地的皇室广场,它是挪威最大的庆典广场,每年5月17日挪威国庆节,皇室成员会出现在皇宫阳台上,向广场上的游行队伍挥手致意。
广场的尽头是一座建于建于19世纪的三层浅色建筑。一层呈浅灰色,正中廊下开五个拱门,构成了一楼门廊;二、三层为米黄色,阳台位于一楼门廊之上,六根罗马柱贯通二三层,顶端支撑起一尊三角形门楣,没有浮雕、壁画之类的装饰。整座建筑庄严而简洁,显得大气而典雅。
奥斯陆的皇宫,作为1814年起挪威历史的见证者,其功能非常多,既是国王王后的居所,也是挪威君主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国王也在此召开国务会议、举办国宴并招待其他国家的领导人。
我们抵达的当天,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面红底金狮的旗帜,在王宫屋顶的旗杆上迎风招展,表明国王正在王宫中。
皇宫前,一尊青铜骑士雕塑雄踞在广场中心,它就是曾经的拿破仑麾下大将,曾为瑞典和挪威国王卡尔·约翰十四世的青铜雕像。整座雕像丰满而有张力,再现了国王横枪跃马的大将风采。
如今,他依然神态威武,正视着眼前这条奥斯陆最著名的大街,一直延伸到远方。
【游】议会大楼,挪威民主制度的里程碑
离开皇宫,我们顺着卡尔·约翰的目光一路前行,再次路过国家剧院后,又遇到一座与皇宫有几分相似,插着挪威国旗的浅黄色三层建筑。
这座呈“凸”字型,融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灵感,古典和现代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就是1857年建起的挪威议会大楼,是挪威民主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特别是中间向前凸出的筒状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异常精美,且一圈拥有九扇平等的入口门,既方便公众进入,又彰显议会的亲民性。
当来到议会大楼前广场时,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这里彩旗飘扬,定睛望去竟然是乌克兰国旗,原来是在举行支持乌克兰的抗议活动,这已经是我们抵达北欧后第二次遇到类似的抗议活动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民主的氛围。
【游】大教堂,奥斯陆的灵魂地标
离开议会大楼继续前行,一眼就看到,笔直地矗立在前方的尖顶钟楼。据说,这座壮观的雄伟的钟楼,是现今挪威最古老,且仍在使用的教堂钟。
避开如蛛网般的电车线,终于看清楚这座红色砂岩建造,高耸入云的钟楼,其黑色的尖顶状似王冠的耸立天际,令人叹为观止,且已成为奥斯陆的象征。
奥斯陆大教堂 (Oslo Domkirken)建于公元1694年,呈十字形,由礼拜堂和塔楼组成,而内部装饰花了约一个世纪才完成。
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大教堂外观非常的质朴,就是简简单单的红砖,没有繁复的雕刻装饰,简洁大气,很符合北欧人简约的风格。
挪威国教为福音路德派,即以奥斯陆大教堂为中心,因而被称之为奥斯陆的灵魂地标。
作为挪威官方教堂,许多国家和皇家重大庆祝活动都在奥斯陆大教堂进行。
来到近前,只见青铜大门紧闭,无缘进入,只能仔细欣赏一下由挪威著名的雕刻家 Dagfin Werenskiold设计的布满圣经故事的精美大门了。
阳光照在红砖墙上,熠熠生辉,使得奥斯陆的这颗明珠格外耀眼,更将北欧独特的教堂建筑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
教堂外围沿街还有一排建于1841年至1858年的红砖长廊,散发着浓郁古风的同时,也给常年寒冷的奥斯陆更添了一丝暖意。
如今,这里不仅有古董店,还有咖啡馆、餐厅,已演变成奥斯陆人休闲的好去处。
在高高的钟楼下,我意外地发现了三只鸡的喷泉,感觉风趣而亲切。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一尊高高矗立着的挪威、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雕像,以纪念这位现代奥斯陆的城市创始人,是他为奥斯陆今日的城市规模打下了基础。
【游】卡尔约翰大街,奥斯陆的门户
奥斯陆有一条好似北京的长安街的东西轴线,虽然它全长只有不足2公里,却涵盖了奥斯陆精华所在,将奥斯陆城中著名的建筑一路串联起来。这条大街不仅用国王卡尔·约翰的名字命名,而且还被称之为奥斯陆的门户。
在奥斯陆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走过卡尔·约翰斯大道(Karl Johans gate),就不算来过奥斯陆。
漫步在卡尔·约翰大街上,可以看到两侧布满了众多上百年的华丽古典建筑,虽然它们风格各异,但挤在一起不仅丝毫不觉得突兀,而且错落有致的建筑与整齐的大道,更彰显着这座城市高贵的气质。
奥斯陆市内没有林立的摩天大楼,虽然这条穿过奥斯陆中心宽阔大道两旁的楼房大多只有6、7层高,但一幢幢极具历史感的建筑,每一幢建筑都有一段历史故事,云集了奥斯陆的前世今生、古典与现代。
奥斯陆市区保持着浓郁的中世纪色彩和别具一格的北欧风情。
漫步间,两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女骑警,英姿飒爽地出现在街头,瞬间带我们去穿越。
挪威首都奥斯陆,不大,估计也就北京百分之一那么大。但天很蓝,空气很洁净,街道很整齐,人们很悠闲,好像全城的人都在街边或喝咖啡,或喝啤酒,望着眼前来来往往的人们,享受盛夏的阳光。
格兰德大酒店是卡尔.约翰大街上最大的酒店,是易卜生、蒙克等大师经常出没的地方,是帕瓦罗蒂和奥巴马等政要下榻过的地方,还是诺贝尔和平奖颁奖时的指定酒店。
奥斯陆整个城市不大,但艺术氛围极其浓郁,街头的精美雕塑比比皆是,真不愧为“雕塑之城”。
全世界承认同性恋合法的国家有21个,挪威是其中之一。这次来到挪威首都奥斯陆,我们在奥斯陆街头不时会看到彩虹旗飘扬,还有这种七彩座椅,也算一种认知感受吧。
【独白】
奥斯陆,不仅是挪威的历史发源地,更是北欧地区最为古老的都城。我们先后两次漫步奥斯陆,不难发现其城市规划之精妙,街道整齐划一,建筑风格多样而和谐,从古朴的中世纪城堡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无一不展现出这座城市跨越千年的历史积淀。
在我的印象中,奥斯陆城市很小,它不跟别国的“首都”在城市规模上较劲,但城市布局整齐,环境幽雅,“小”得有内涵,有意蕴。
在我的印象中,奥斯陆是一个相对低调的城市,它没有摩天大厦,六七层的建筑就是“高楼”了,但在众多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群中,也偶有年轻的“前卫”建筑出现。
在我的印象中,奥斯陆由蓝色和白色组成,简约、明快、安静,低调且现代。与浪漫的斯德哥尔摩不同,它的建筑物很多方方正正的造型,色彩更加明快,道路和港湾则笔直整齐。
时间如梭,游历奥斯陆那些铭心的过往,终会成为记忆中泛黄的风景。在道一声后会有期的同时,更想说一句:奥斯陆,来过就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