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隆中是清幽寂静的,粉墙黛瓦依偎在松海怀抱中,李根源种植的的数万苍松,早已长成一片碧绿的波涛,风起时松针摩挲声如琴瑟,诉说着乱世里文人的忧思与坚守。青苔与杂草将石阶染绿,幽深的小径蜿蜒而上,章太炎的篆书、于右任的草法,在斑驳岩壁上凝固成永恒的韵律,名士们在此挥毫,将胸中块垒镌刻进山石的记忆。
小王山曾是李根源的隐逸之所。1923年他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愤而退出政坛南下苏州。1928年他将母亲安葬于小王山,并在此筑庐守墓。之后开山筑路、疏泉凿石,精心营造了 “松海十景”,被誉为苏州的“小隆中”。他的故交好友纷纷来此拜访,挥毫留迹于小王山的石壁之上。抗战爆发后李根源结束隐居,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65年在北京病逝,骨灰归葬于小王山。
李根源纪念馆的院落中,先生的青石雕像目光深邃。木质阁楼被风雨消磨褪色,古旧的物件在天光中更显沧桑。月洞门后是先生与母亲的安息之地,青石垒砌的坟茔简单朴素。生前十年守墓,死后永伴慈亲,这位历经风云变幻的辛亥元老,选择长眠在母亲身侧,以传统的方式完成了人子的夙愿。松涛阵阵,如泣如诉,正应了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骨"。伟大的灵魂栖息此处,精神在山水间永恒流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