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陈羿,是在去年暑假的时候。
那时他还是个一年级的小豆丁,跟着我们去上海天文馆研学。记得初见时,他沉默寡言、瘦瘦小小的,站在队伍里像株刚冒头的幼苗,让人忍不住想多关照几分。那天他走得有些累了,我惟恐被人流冲散,便牵起他的手拉着他慢慢走,没想到这一幕被汪总随手拍了下来。后来他妈妈看到照片,特意跟我说:“张老师,看到您牵着陈羿的手,我就特别放心把孩子交给您。”
缘分就是这样奇妙,今年的北京研学之旅,我又和陈羿相遇了。这一次,他长高了些,也壮实了些,但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认真的模样,一点没变。在所有孩子中,陈羿是格外特殊的一个——别的孩子或许更关注玩乐,他却总是睁大眼睛听导游讲解,还专门带了个笔记本,把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哪怕当时来不及写,也会在晚上回到房间后认真补记。
记得抵达北京的第一天,我们去了中国科学技术馆。馆内的互动项目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大多扎堆在机器人表演区或游戏体验区,唯有陈羿背着小书包,手里攥着铅笔,在各个展台前驻足。我悄悄走过去,看见他正趴在“巨杉”展品前,一笔一划地在本子上写着:“巨杉:树高65米,直径5米,活了2550年。”那认真的模样,像个小小的研究员,让我心里暗暗惊叹——这孩子,竟有如此强的专注力。
接下来的几天,我时常能看到他拿着笔记本的身影。不论是在天坛的树荫下,还是在故宫的大殿前,甚至在大巴车上,他也会专注地把听到的趣闻赶紧记下来。虽然十分简略,但这份毅力,已经非常值得我们敬佩。我后来征得他的同意,翻看他的笔记本,发现里面真是“包罗万象”:
——地理知识:“长江以南是江南,长城以南、长江以北是中原,”“黄山、九华山是安徽的名山,山东最有名的是泰山”“七大洲,四大洋”。
——历史典故:“张骞通西域”“唐僧取经”“晋朝之后中国百年分裂”。
——甚至还有些“小大人”的知识:“只有女生有卵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合子。”
这些五花八门的知识点,被他用稚嫩的笔迹记录下来,有的地方还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旁边画着歪歪扭扭的小插图,实在可爱。更有趣的是,他还尝试着写顺口溜,虽然简单直白,却充满童真:
锄头一下土,小草全死光。
秋天大丰收,粮食堆满仓。
太阳像火炉,地上鸡蛋熟。
走上大马路,我们被烤糊。
我看到后,忍不住帮他修改了几个字,让韵律更顺畅些。没想到这一鼓励,竟让他来了兴致。最后一天在返程的火车上,他拉着徐天添,两个人趴在小桌板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创作”,俨然成了两个小诗人。
最让我感动的是,是他偷偷专门为我写了一首诗,题目叫《给张老师买东西》,作者署名“陈羿、徐天添”:
先给张老师买个房,
再给张老师买个车。
给他买个新手机,
拍照、游戏笑呵呵。
愿他时常有人陪,
从此不会再孤单。
读完这首“诗”,我鼻子一酸,眼眶竟有些湿润。这朴素的愿望里,藏着孩子最纯粹的心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动人。老怀大慰,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这事被汪总知道后,特意编了首打油诗调侃我:
张老师,张老师,
五天赚得抵半生。
别墅豪车全都有,
都在陈羿小本中。
每次想起这首诗,想起陈羿那个记满了知识与童真的笔记本,我都会忍不住笑起来。这样心思细腻、懂得感恩的孩子,谁会不喜欢呢?
或许,这就是研学之旅最珍贵的收获——不仅是带孩子们看世界,更是在朝夕相处中,见证他们的成长,收获这些不期而遇的温暖与感动。陈羿的笔记本,不仅记录了北京的风景与知识,更记下了一段难忘的师生情谊,这将是我心底一份沉甸甸的宝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