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专项监督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今年,苏超火热出圈,成为现象级体育赛事IP。截至第十二轮(5月10日-9月20日),江苏全省共举办72场比赛,主场城市比赛日接待外地游客1075.66万人次。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报告中也关注到这一现象,建议总结推广“苏超+文旅”成功经验,让文旅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
【数据】
硬核“成绩单”呈现多个“全国第一”
江苏文旅的“成绩单”呈现了多个“全国第一”的硬核印记。
报告显示,江苏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2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建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6家、旅游休闲街区11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62项,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12项、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138家,占全国比重15.6%,稳居全国第一,实现营业收入1.6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1.3%。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1.5%;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201亿元,同比增长15.56%,占全国比重10.04%,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苏超前十二轮主场城市比赛日接待外地游客超千万人次
除了数据亮眼,江苏文旅更凭借创新玩法打造多个“现象级”案例。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成为全国文艺创作爆棚产品,在南京上演时,约八成观众来自外地,形成“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文化消费新现象。多地也不断推出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徐州《彭城风华》、建湖“淮剧小镇”等实景演艺,创新形式再现地域文化,丰富旅游体验。苏州《游园惊梦》、无锡《拈花一笑》、盐城《天仙缘》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江苏统筹惠民生和促消费,创新举办“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等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系列活动,仅“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累计接待观众209.7万人次、日均1.2万人次,实现文创产品销售1166.5万元,不仅增强了群众幸福指数,也促进了文旅消费。
今年,苏超火热出圈,成为现象级体育赛事IP,苏超赛事也有效激发了文旅新活力。全省和各地及时发布1800多项文旅活动和130多项惠民措施。截至第十二轮(5月10日-9月20日),全省共举办72场比赛,主场城市比赛日接待外地游客1075.66万人次、同比增长25.70%,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106.74亿元、同比增长25.21%。
与此同时,文旅产业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为稳就业、强经济提供重要支撑。以宜兴窑湖小镇为例,自去年底运营以来,实现营收超2.8亿元,接待游客逾200万人,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占总用工数的60%,成功吸引超200名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并带动周边新增高品质民宿70余家,充分展现了优质文旅项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
【建议】
做好“必答题”,省人大为江苏文旅系统重塑支招
当前,全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已站在新起点上,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系统重塑。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建议围绕“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重大要求,科学编制“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细化发展目标、重要任务和关键举措,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谋划储备一批体现江苏历史文化特色、回应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文旅项目。将文旅类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就凝练独特文化符号,报告也提出诸多建议,比如要系统整合江苏地域文化资源,从历史传承、人文精神等多维度出发,提炼差异化特质,挖掘“最江苏”文化符号,采用现代技术重构表达形式,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原创文化IP和可传播的精神标识,把江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翻译成“一眼难忘”的视觉锚点。
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建议总结推广“苏超+文旅”成功经验,放大“跟着苏超去旅行”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效应,结合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更新行动、“苏韵乡情”打造等,推进其他产业与文旅产业跨界多元融合,加快“文旅+”向“+文旅”转变,拓展产业链、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价值,让文旅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