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座流淌着英雄血脉的“兵城”,一片浸润军民深情的厚土。她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记忆,也谱写着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壮丽篇章。10月1日,南京市首家以“双拥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南京双拥文化馆,面向公众试开放。这座展馆,不仅成为弘扬双拥精神、深化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金陵城中又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走进南京市鼓楼区虎踞路87号南京国防园内,在一架“退役”飞机旁则是南京双拥文化馆。据南京市城墙管理中心石头城遗址管理处(南京国防园)副主任张莉介绍,该馆展陈面积约2500平方米,目前馆内以“军民同心 荣光共铸”为主题开设了专题展览,分为“浴血奋战 鱼水情深”“奋发图强 休戚与共”“勇立潮头 军民同心”“踔厉前行 强国强军”四个篇章,通过图文、实物、影像、AI复原等多元手段,生动呈现南京从抗战烽火到新时代强国强军征程中,军政军民携手奋进的壮阔画卷,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南京暖心动人的双拥故事。
馆内展有众多极具历史意义的展品,从标注新四军挺进江南路线的地图、陈毅写下的《东征初抵高淳》相关印记,到见证《茉莉花》诞生与双拥渊源的史料;从“渡江第一船”“京电号”小火轮的船工户籍卡,到驻宁部队参建的南京长江大桥场景装置下的莲花灯座、通车证;从80年代“军转民”浪潮中的伯乐冰箱、金城摩托等老物件,到“南京舰”模型、江苏省“交通+景区”双免政策相关实物等……这些展品生动再现了不同时期南京军民携手抗敌、勇担使命、共建家园的动人场景。
南京的双拥文化史,是一部写满忠诚与奉献的壮丽史诗,是一幅绘就军民鱼水深情的时代画卷。在馆内,还收录了诸多温暖的双拥故事:“田奶奶”任加翠与南京长江大桥同龄的拥军史、持续 40 余年的“梅园家庭病床”、运行34年的25路“双拥线”,以及西藏边防部队给南京市民的拜年视频等,让“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具象化、可感知。同时,1993年南京首次荣获“双拥模范城”的纪念章、如今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奖牌,更是南京双拥工作卓越成果的有力见证。
近70岁的陆衔和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曾两度在第一代“南京舰”上工作。作为海军老兵和感受双拥政策温暖的曾经军人,他说:“南京双拥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参观图物,聆听讲解,倍感温暖,不仅勾起人们回忆当年,没有双拥支持,要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不可想像。”
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魏艳鸣曾军旅多年,有着浓浓国防情怀,曾多次组织联家诗人开展楹联文化拥军等活动,自己也多次为军营文化、为立功受奖军人写诗写联。她在展厅现场看到楹联家们连续四年为二等功臣写的嵌名贺联、以及向全国征集的拥军春联被展示出来,倍受鼓舞,当即表示,以后要把楹联文化拥军做得更加深入,让更多军人军属感受拥军文化的战斗力,并现场以“双拥”二字撰联一副:“双翼抟风腾国梦;拥军聚力暖兵心”。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从艰苦创业到创新发展,一代代南京军民用热血与汗水,共同镌刻了这座“双拥模范城”的光荣印记。
南京双拥文化馆的开放,不仅是对过往军民同心岁月的致敬,更将成为传播双拥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成为南京双拥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张莉表示,未来这里将持续传递“爱我人民爱我军”的理念,让双拥精神在金陵大地代代相传,续写军民同心的崭新篇章。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