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载春秋流转,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亘古如初。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展现陇南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及绿色产业发展领域的丰硕成果与创新实践,陇南市生态环境局与陇南市融媒体中心联合策划推出“生态陇南·绿色家园——探秘自然保护地” 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聚焦陇南得天独厚的生态宝藏,深入探访辖区内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等众多自然保护地,全景式展现陇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与担当,讲好陇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青山不负的生态答卷
——走进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在甘肃南端的山脊线上,一湾碧蓝静卧亿万年,这里便是陇南市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由第四纪地质地震塑造而成的高山堰塞湖,在时间的沉淀中,宛如一颗宝石镶嵌在陇南大地,孕育出一座缤纷的生态宝库。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又称洋汤天池、陇南天池,古称“天魏湫”,是中国四大天池之一。位于文县天池镇境内洋汤河源头的雄黄山麓,湖面海拔1728米,水域面积达80公顷,水深97米,形如葫芦,由9个大湾和108个小曲。早在1993年,文县天池就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优秀旅游胜地等。2018年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由饮马池、仙女石、象嘴石、五指洞等景点组成,创建区域面积达0.8平方公里。近年来,文县以常态化机制巩固环境整治成效,强化全域水环境的系统治理,扎实推进重大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等制度机制,有力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多措并举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生态效益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如今的天池,不仅是生态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更是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节点。它守护着马尾松、白桦、紫桦、云杉等446种珍贵植物,羚羊、盘羊、金钱豹、香獐等240种珍稀动物,还有数不尽的飞禽山珍……俨然一座充满生机的自然“基因库”。墨绿密林与绚烂的花海交织出四季流转的画卷,澄澈如镜的高山湖泊与奔涌欢腾的溪涧清泉,共同奏响这一方静谧的自然乐章。而散落其间的星点村寨,更为这方山水注入了鲜活的人文气息,这幅层次分明、包罗万象的生态画卷正诉说着属于它的绿色故事。
冉创昌 摄
绿色答卷:构筑立体化生态保护屏障
森林覆盖率高达90%,蓄水量达到2578万立方米,自然生态系统独具南北气候过渡的典型特征,高峰、峡谷、水网、湖泊……地质地貌景观丰富而独特。
放眼湖面,景象变幻无穷,或清澈如镜,或波光粼粼;环顾天池,山偎水,水绕山,山水相映,林水相亲,四周奇峰环绕、怪石林立,千姿百态、意趣十足。随着四季流转,春光和煦、夏花绚烂,秋叶静美、冬雪迷蒙,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这些优越的生态禀赋,背后离不开一系列科学、系统且长效发力的生态治理实践。
长期以来,文县精准着力自然本底的精细修复,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实施分区管控,明确公园核心保护区的范围,对天池湖泊水体、周边核心森林植被及珍稀动物栖息地实行高标准保护,核心区内严禁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砍伐、狩猎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同时,强化科研监测,以科学决策支撑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与林业、环保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起常态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监测水体水质,确保湖泊水质稳定达到并优于国家Ⅱ类标准。并设立固定监测样地、红外相机监测,持续跟踪森林群落结构变化,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针对景区进行规范旅游管理,倡导绿色游览,污水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
得益于久久为功的精雕细琢,天池国家森林公园水质常年稳定保持优良水平,湖心水质综合评价达到I类,成为全省境内保护得最好的高山湖泊之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良,空气质量优异,空气负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50000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林麝、羚牛等珍稀动物活跃于林间。
“以前都没人保护,哪有这样的环境,现在树越来越多,水越来越清,景色好看得让人心情都好了。”天池镇天池村村民王秀花说道。在天池边开了16年民宿的她,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长达数年的绿色生长。
2005年,天池正式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成为这里生态蝶变最生动的注解。
冉创昌 摄
共生共赢: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密码。
翻阅天池的保护故事,天然林保护工作实施后,洋汤河林场全面禁伐,2013年《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初稿完成并着手建设,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森林价值超过木材,绿水青山终会完成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没有这样的好山好水,我们也没有机会把这里的美推介给大家。”文县海天生态度假酒店负责人冯小艳说。
2016年,这家民宿酒店在天池湖畔驻扎,因其推窗赏湖、开门见景的独特位置,短短几年便成为短视频平台上小有名气的“网红酒店”。“外地的游客来这里旅游,都会被这里的洁净的水和空气吸引,这些绝美的自然景观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收入。”冯小艳说。
在天池周边,像冯小艳这样端起“生态碗”,吃上“文旅饭”的人还有不少。近年来,文县深耕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天池、白马河、碧口大景区为支撑的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格局,这其中天池大景区建设便是重要一笔。
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结合“碧水青山·魅力文县”旅游品牌形象要求,整合景区旅游资源,抢抓旅游发展契机,着力将天池景区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体验度假、文化休闲、康养养生、户外运动、科普探险”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和目的地。
现下,一大批民宿、酒店、文创产品、水上项目等在景区“驻扎”,逐渐形成了功能多样的旅游新业态。
“目前,全镇共发展民宿农家乐36家共有244个床位,今年暑期整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61%,刷新了景区同期客流历史纪录。”文县天池景区的负责人李海峰说。
不断盘活绿色资源,持续增值生态品牌,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天池镇围绕“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发展思路,在旅游产业和特色产业上“做文章”,在天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我2017年改造了自家的住房开了民宿,旅游旺季的时候一天最多能接待40多位客人,一年下来收入达15万元左右,比在外面打工要稳定的多。”天池饮马山庄负责人王志平说。
资源不断整合,环境不断提升,服务不断升级,不仅为天池景区注入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也为人与生态共生共赢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冉创昌 摄
青山之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陇南实践
“4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伐木工,那时候的我总以为山是取不完的。现在每天在这里巡林,倒怕自己栽的树还是太少了,得看着它们长到百年。”
田永平是文县天池镇天池村农民。以前,他和这里的所有人一样,靠山吃山,然而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大半条左腿,不得不高位截肢。面临生活的重压,田永平没有颓丧,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后,他和妻子熊成秀一起,用这双曾经砍树的手开始种树,40多年来,他拖着残肢,一步步在天池湖畔的骑马梁上,精心培育起千亩林地。
一个人的执着守护,映照着青山与碧水的生态蝶变。从伐木到造林,从生存索取到敬畏共生,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用绿色作答,每一个守护大山的身影,是陇南的生态誓言,也是大地最坚韧的根系。
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的蜕变,是陇南大地上无数个“绿色实践”的缩影。多年来,陇南层层推进,精准发力,全域布局,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守护生态本底,着力筑牢绿色屏障,以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让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统一服务于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禁林开荒、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长防长治、江河治理、“三线一单”管控,增绿补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推进“两江一水”综合治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乡村振兴绿色实践优秀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纷纷“加冕”,这座山水相依、林城相融的城市正展现靓丽容颜。
从田永平“一背篓一拐杖”的千亩造林,到2024年全县争取3106万元生态补偿资金惠及5.7万余户;从文县“空气优良率100%”的硬指标,到全民拾翠的软实力,天池的生态实践昭示着: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保留一方净土,更是为未来积攒一份绿色“基业”。
青山不负,绿水常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当珙桐花开满山如白鸽展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赢之路平坦如斯,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命题。
这片山水不仅承载着自然生命的延续,更寄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正以其卓越的陇南智慧,续写着一方青绿、万物并秀的动人篇章。
冉创昌 摄
(文图/ 记者 张埥 冉创昌 李董 李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