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
畅游国庆
巴彦淖尔全攻略
来巴彦淖尔
不能只看雁飞草绿湖水清
也不能只尝瓜脆果甜牛羊香
还得赏一赏、品一品
这传承了千百年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彦淖尔
是河套文化的发祥地
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
积淀了厚重的
历史记忆和久远的文化符号
特别是在
民俗礼仪、手工技艺等方面
孕育形成了一批优秀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现在
快跟着掌上巴彦淖尔
一起踏上
这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之旅
全方位解锁
这座塞上名城的独特韵味
乌拉特铜银器
乌拉特铜银器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乌拉特铜银器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制作生产生活器具或用品,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饰、酒具、马具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每一件手工制作的银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经过熔银、锻打、下料、做铅托、雕花、焊接、清洗等工艺流程,才能制作出雕琢着各种几何纹样、八宝图、动物、龙凤以及花卉等图案的精美银器。
乌拉特刺绣
乌拉特刺绣有着300多年历史,是蒙古族民间手工艺之一,是一项集手工、绘画、刺染等工艺为一体的非遗项目,遵循针法是“萨玛纳吉哈特古呼”,汉语称为梳子针法,使用的绣线是手工捻制,绣出的作品花纹立体感十足,肌理根根分明,图案生动鲜活。
乌拉特民歌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乌拉特民歌《鸿雁》悠扬的旋律,触碰过许多人心中的柔软与美好。
乌拉特民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有长、短调之分,演唱讲究仪式感和程式化,曲调悠扬大气,充满神圣感,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爬山调
“天下呦那个黄河,哎呦呦哎嗨,九十九道圪道道弯……”爬山调历史悠久,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的一种传统短调民歌。
清咸丰年间,连年的灾荒与战乱促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民众迁徙到内蒙古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移民们将各自家乡的民歌带到内蒙古,通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最终形成了融合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民歌特点,吸收蒙古族、回族、满族等民族音乐元素的爬山调。
蒙古族驼球
蒙古族驼球,是一项具有地域色彩和民族特点的竞技性传统体育项目,其主要比赛活动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等地。
目前,巴彦淖尔市有15支驼球队、100多位传承人。现在的驼球赛为4人赛制,场地长90米、宽60米。
河套面塑面人人
河套面塑是在传统面塑的基础上,运用红绿紫等蔬菜汁做颜料,由传统手工工艺结合现代高科技创意理念,选用河套优质小麦面粉,精心制作的工艺造型中式蛋糕。
造型以卡通为创作原型,形象卡通、憨态可爱、玲珑精美、美观大方、色彩适中,风味独特、口感醇香。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犹如享受着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
面筋
面筋,是巴彦淖尔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家乡味道,是贮存在食物中的精神寄托。2019年河套面筋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是对这一传统技艺的认可,也是对巴彦淖尔饮食文化的一种肯定。
吊好的面筋切成条,撒上芹菜、西红柿、黄瓜、香菜、烂腌菜等,拌上醋、蒜、芝麻、碎花生,淋上秘制的红油和盐汤,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筋就调好了。
晶莹剔透的面皮、酸甜可口的配菜、鲜香浓郁的汤汁,一碗下肚,浑身舒爽。
还等什么?
快来巴彦淖尔
感受特色“非遗”
度过一个难忘的国庆假期吧!
文字:记者 许玉娇
视频:记者 陶飞 石乐 丁宁 程莫凡 易思彤
编辑:许玉娇 校对:贺诗宇
初审:杨雅康
审核:田昌
监审:王剑
终审:韦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