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阳光正好落在中环桥下,将新娘洁白的婚纱映衬得格外耀眼。游船轻巧地划过水面,把浦东那些高楼大厦的倒影揉碎成无数细小的光斑。
不远处,66岁的常先生正对着河面吹奏萨克斯,悠扬的音符仿佛也染上了水汽,跟着波浪轻轻摇曳,飘向正在跳交谊舞的人群。这张2024年10月的照片,在我随手拍下的无数苏州河瞬间里,或许再寻常不过,但它却藏着无数老上海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惊喜。
三十年前的苏州河,可不是这般模样。那时我还年轻,记忆中的河水是浑浊的,岸边的工厂烟囱冒着呛人的黑烟。
听老一辈人讲,这条“母亲河”曾养活了上海的工业,码头和仓库堆积如山,一片繁忙景象。然而,几十年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让它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彻底沦为一条“臭水沟”,夏天时,那股味道甚至让人连窗户都不敢开。
1997年,当第一次大规模治理启动时,谁能想到,要将这条河从绝境中拉回来,竟需要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和超过四百亿的巨大投入?
但是,改变真的发生了,而且是循序渐进,一点点地映入我们的眼帘。2021年台风“烟花”过后,我曾看到被河水漫过的亲水平台,几只鹭鸟泰然自若地站在防汛墙上。
生态专家说,这是水质好转的标志,说明“生物多样性正在回归”。那年冬天,河边的人工池结了冰,晶莹的冰面下,凝固着几片落叶和小虫。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河水不再是刺鼻的臭味,连这些细小的景象都变得那么耐人寻味。到了2022年夏天,阳光明媚,几个年轻人带着气球,欢快地坐在河边的草坪上休憩,身后是刚刚贯通的河岸线。
42公里的步道如同丝带一般,将曾经封闭的河岸全部打开,让我们可以自由亲近这条河。
最令人惊喜的,是这些空间真的“活”了起来。2023年,在桨板公开赛上,选手们划桨穿过武宁路桥,桥柱上还留着老工厂的印记,但河水却清澈得能看见鱼儿游动。
这是国内唯一在都市航道里举办的水上运动,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要知道,仅仅为了治理污染源,当初就排查了三千多家企业,铺设的污水管网更是长达七千多公里。到了2024年,中环桥下那片3.5万平方米的巨大空间,被改造成了活力四射的游乐场,篮球场上明亮的色彩倒映在河面上,成了孩子们追逐玩耍的快乐光斑。
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活跃在这条河边的人们。2025年春天,乍浦路桥成了热门的打卡地,身着汉服的姑娘们在这里对着陆家嘴的夜景拍照,旁边放风筝的老爷子还会热情地指点她们最佳角度。
夏日的“苏河折”咖啡馆里,年轻人坐在窗边,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河景,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个加油站呢?秋天更热闹,曾经的“好男儿”吴建飞的歌声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合唱,桥洞下传来的萨克斯声也加入其中,为歌声伴奏。
就连雨天,苏州河也有着别样的魅力。2025年8月的一场雨中,情侣们共撑一把伞,雨点落在水面泛起涟漪,芦苇丛中缩着身子的鹭鸟,都为这幅雨中画卷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温柔。
我常会翻看2021年的照片:那时河岸线刚开通,常先生的萨克斯吹得还带着些许生涩,鹭鸟见到人影就会立刻飞走。但现在,他有了自己的“粉丝团”,桥下常有听众跟着他的旋律轻轻哼唱;水里的鱼群多了,甚至连飞机从天际掠过时,那些归巢的鸟儿也舍不得离开这片水域。
生态专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人与自然的和解”,但在我眼中,这更是普通老百姓最真实、最鲜活的日常——傍晚散步的老人,玩着泡泡的孩子,依偎着谈情说爱的情侣,正是他们,让这条河真正地“活”了起来,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最近一次看日落,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天空被晚霞染成了绚烂的色彩。游船驶过,惊起了几只白鹭,岸边的樱花树落了一地花瓣,铺成柔软的粉色地毯。
曾经那些捂着鼻子匆匆走过的路人,如今成了驻足欣赏、拍照留念的游客;曾经那条代表着工业的“锈带”,彻底蜕变成了如今充满生活气息、连接你我的“会客厅”。河,依然是那条河,但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故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大概就是重生的模样吧,它藏在每一缕波光里,藏在每一段旋律里,藏在每一张充满笑意的脸庞里,深深地刻进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骨血之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