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太原西南悬瓮山下的晋祠公园,夏日的燥热被古木参天的浓荫滤去大半。远远望去,殿宇楼阁在树影间若隐若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古画。但我知道,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祠庙,绝不仅仅是寻常的园林。它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更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建筑史。
晋祠博物馆入口
圣母殿:一堂穿越千年的宋代风华
穿过水镜台,越过对越坊,当那座气势恢宏的圣母殿终于完整地呈现在眼前时,时间仿佛瞬间凝固。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而最令人震撼的,是殿前那八根蜿蜒的木质雕龙。
圣母殿
雕龙盘绕在粗大的殿柱上,鳞甲分明,筋肉贲张,仿佛下一刻就要挣脱木身的束缚,腾空而去。站在它们面前,你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北宋的、蓬勃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建筑构件,更是艺术的极致,是那个遥远时代审美与技艺的巅峰。
盘绕在殿前木柱上的木雕龙
然而,真正的瑰宝,藏在殿内。为保护文物,游客只能隔门瞻仰,但那一堂彩塑的华光,已足以摄人心魄。殿内供奉的是周武王的王后、姜子牙的女儿、叔虞的母亲邑姜。四十三尊彩塑,以她为中心,井然排列。
尤其是那三十三尊侍女像,她们不再是神佛的陪衬,而是被赋予了人间的烟火气。
侍女像1
那一抹来自宋朝的微笑
我的目光,被一尊手持绣巾的侍女深深吸引。她头梳双螺髻,面容清秀,身形窈窕。与其他侍女的或奉梳妆、或洒扫、或歌舞不同,她双手轻执绣巾,身姿微微侧转。最妙的是她的表情——她似乎在笑,嘴角那一抹微微上扬的弧度,含蓄、温婉,带着一丝少女的俏皮;可你若再细看,那笑意底下,又仿佛藏着若有若无的哀愁。那是一种极其复杂、难以言喻的神情。
侍女像2
历史学者说,这或许反映了宫女们被长期幽禁在深宫之中的哀怨。而我更愿意相信,那位无名的宋代工匠,将他所理解的全部的人性——对自由的向往、对青春的珍视、对命运的顺从与不甘,都凝刻在了这一张脸上。这抹微笑,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早了四百多年,其东方含蓄之美,更令人心旌摇曳。她们不是冰冷的泥塑,她们是有着体温、情感和故事的宋代少女,被时光封印在此,静待了千年。

宦官与侍女像
“古建三绝”与流淌的生机
晋祠的伟大,在于它的整体。除了圣母殿的木雕盘龙和宋代彩塑,另外两“绝”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其一是 “鱼沼飞梁” 。位于圣母殿前的这座十字形桥梁,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陆立交桥”。方池为鱼沼,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即为飞梁。

鱼沼飞梁
它东西平坦,南北下斜,形如展翅的大鸟。站在桥上,看池中鱼儿游弋,遥想当年古人的巧思与浪漫,不得不佩服他们能将实用与审美结合得如此完美。
鱼沼飞梁
其二,是那株植于周代的 “齐年古柏” 。它倾倒的身姿如苍龙卧地,尽管表皮已经皲裂剥落,却依然倔强地抽出新枝,撑起一片浓绿。三千年的风霜雨雪,都写在了它扭曲盘旋的枝干里。它不像一棵树,更像一位沉默的史官,见证着从叔虞封唐到三家分晋,再到如今所有过往。
3000年的周柏
当然,还有那终年恒温、清澈见底的 “难老泉” 。泉水是晋祠的灵魂,它让这座古老的祠庙始终涌动着不竭的生机。李白那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写尽了它的神韵。

难老泉
结语
离开晋祠时,夕阳的余晖正为古殿的琉璃瓦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难老泉的流水声依旧潺潺,周柏的剪影在暮色中愈发苍劲。我回望圣母殿,心中不再是初来时的兴奋与猎奇,而是一种平静的充盈。晋祠,它不只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它用千年不老的泉水、三千年不倒的古柏、八百年前的木构与彩塑,无声地告诉你:何为永恒,何为美。
水镜台(始建于明代)
#晋祠##晋祠博物馆##太原头条##太原身边事##太原旅游打卡地##太原旅游##推荐一个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晋祠三宝##晋祠三绝##太原晋祠圣母殿##圣母殿##鱼沼飞梁##水镜台##难老泉##晋祠周柏##宋代彩塑##晋祠宋代彩塑##晋祠文化之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