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平安壮寨的梯田已被染成金黄色的世界,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脊梯田正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国庆,而我也乘黄金周,从广州来到了这里两天一晚游,并与大家一起分享这里醉人的稻香。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龙脊山,秦汉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龙胜已形成。至唐宋,龙胜龙脊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七星伴月的日出宛如一首田园诗
金秋十月,七星伴月的日出一般是六点半,为了能在七星伴月观景台看日出,凌晨五点半就起床,6点就出发了,由于是前一晚住在平安寨的一间民宿,我们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子,沿途阵阵的山风,带着稻穗的清香钻进心肺里,令人心旷神怡,徒步约半小时,就到了七星伴月观景台,这个亭子是欣赏周围梯田的最高处。
七星伴月观景亭
七星伴月观景亭
观景台共有三层圆形栏杆,每一层视野都极佳,拍摄效果很好。凭栏远望,远处的壮族吊脚楼的轮廓在墨蓝色天幕下若隐若现,像卧在山间的巨龙。
从九龙五虎看到这个七星伴月亭
七星伴月
爬到观景台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临近7点,东方的云层突然裂开一道金缝。第一缕阳光像融化的金子,顺着梯田的曲线流淌下来——七个半月形的小梯田环绕着中央的圆形田垄,此刻正反射着碎银般的光,真如北斗七星簇拥着一轮满月。
七星伴月观景亭
七星伴月观日出
稻穗被晨光镀上金边,饱满得垂下头,每一粒稻谷都像含着一颗小太阳,早起的村民正在准备早餐,或者在煮东西,方便看日出的游客就餐,烟窗吹出来的袅袅白烟,绕绕在金黄色的梯田边,好美的一幅秋收水墨画。
七星伴月观日出
七星伴月观日出
薄雾还未散尽时,阳光是“滤过的”——像透过黄纱巾洒下来,给梯田镀上一层朦胧的暖金。此时站七星伴月的田埂上,能看见稻浪里浮动的光斑,随着雾气的消散慢慢聚成光带,金色梯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宫的台阶,而远处山尖的一座座吊脚楼则成了仙境里的亭台,连炊烟都带着金边。这里的梯田比九龙五虎更显秀气,田埂像仙女的裙裾褶皱,层层叠叠从山腰铺到山顶。
七星伴月
七星伴月
九龙五虎观景台:夕阳下的龙脊鎏金
若说七星伴月的日出是温柔的唤醒,九龙五虎的日落便是壮阔的谢幕。下午5点,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往观景台走,国庆期间,到处都是人,而登上九龙五虎观景台俯瞰时,田埂的人们,成了梯田的最佳合作伙伴,是一幅幅流动的画。
九龙五虎观景台
九龙五虎观景台
站在观景台最高处时,终于懂了"九龙五虎"的真意——九条田垄如巨龙脊背,从山顶蜿蜒至山脚,五个凸起的山丘像伏卧的猛虎,守护着这片被金黄浸染的天地。夕阳正斜斜地挂在西山,把梯田染成蜜色,田埂的阴影在稻浪中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纹路,像极了壮锦里最复杂的万字纹。
龙脊梯田
暮色四合时,远处的吊脚楼升起炊烟,淡蓝色的烟缕与山间的薄雾交融,给金色梯田蒙了层纱。这一刻突然觉得,所谓"丰收",从来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风的形状、光的颜色、人的声音,是天地间所有鲜活的气息在共舞。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镜头里的七星伴月与九龙五虎:晨光与暮色的双重奏
为比对晨雾与傍晚两种不同境界,在七星伴月观日时,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尽,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梯田,远处的山峰只露出青黛色的轮廓,走在田埂,凌晨的露水正顺着稻穗尖滴落,在镜头里凝成细碎的光斑——这是独属于清晨的馈赠。田埂边的狗尾巴草沾着白霜,绒毛根根分明;我蹲下身,把镜头贴近一株稻穗,饱满的谷粒像串在一起的金珠子,颖壳上的纹路清晰可见,甚至能看清稻芒上的细小绒毛。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最动人的是梯田的曲线。站在观景台上远眺,晨雾让远景虚化,近景的田埂却愈发清晰,像用金线勾勒的等高线,从山脚一圈圈盘到山顶。我赶紧按下快门,在晨雾中构成一首流动的田园诗。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暮色里的大地交响
傍晚六点半,阳光变成了琥珀色,在九龙五虎观日落时,此时的梯田已换了副模样:夕阳斜照在田垄上,把每一道曲线都镀上金边,田埂的阴影拉得很长,在稻浪中切割出明暗交错的色块,像极了莫奈笔下的光影实验。
九龙五虎观景台
九龙五虎观景台
我换上长焦镜头,想捕捉梯田的全景。镜头里,九条"龙脊"在夕阳下脉络分明,田垄间的稻穗被风吹得向一侧倾斜,形成流动的金色波浪,五个"虎头"山丘则像卧在浪中的礁石,沉稳不动。饱满金黄的谷粒,在夕阳余晖里闪着动人的光辉。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平安寨夜色:当吊脚楼灯光遇见稻田"小彩灯"
暮色中的灯光序曲
傍晚六点半,在九龙五虎观景台欣赏完日落,不要马上离开,而是等另一出大戏上演,此时的村寨已浸在暮色里,吊脚楼的木窗透出昏黄的灯光,像山间散落的星子。
平安寨
七点整,村寨里的灯光突然次第亮起——吊脚楼的屋檐下串起了LED灯串,暖黄色的光沿着木楼的轮廓流淌;村口的老榕树上挂满了红灯笼,红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板路上,像铺了一地碎玛瑙。而更神奇的是梯田里的"小彩灯",即是每一块的田埂边上都安装了一串串的小彩灯,每隔十米就有一盏这样的小彩灯,此刻与村里的灯同时亮起,黄色的光点在稻浪中闪烁,随着风的吹动,光点仿佛在梯田上流动,真如无数台小彩灯的屏幕,播放着大地的丰收之歌。
龙脊梯田
光影交织的人间烟火
我站在观景台上,看着这奇妙的光影交织。吊脚楼的暖光与梯田的彩灯相互映照,黄的光落在金黄的稻穗上,折射出更丰富的色彩——有的稻穗变成了琥珀色,有的泛着紫罗兰的光晕,有的则像镀了层金箔。远处的山峰已隐入墨色,只有山顶的几颗星星探出天幕,与梯田、村里的灯光遥相呼应。还有人在梯田里放烟花,更添节日气氛。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大门
夜风渐凉,准备下山了。回头望时,平安寨的灯光已和梯田的"小彩灯"融为一体,像一块镶嵌在山间的巨大宝石,闪烁着温暖的光。这光里有丰收的喜悦,有生活的烟火,更有壮族先民与大地共生的智慧——他们用双手在山间刻下梯田的曲线,又用灯光为这曲线缀上星辰,让每一寸土地都记得耕耘的意义。
夏天龙脊梯田
古壮寨百年老屋:时光深处的人文回响
离开七星伴月观景台,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往古壮寨走。两旁的梯田还泛着金黄,大概走路30分钟,就到了古壮寨路,村寨的气息已不同——这里的吊脚楼更古朴,木楼的柱子被岁月熏成深褐色,屋檐下挂着风干的玉米和红辣椒,像一串串彩色的风铃。
古壮寨
古壮寨
古壮寨
在村里,沿着指路牌,来到这间写着“百年古屋”的木屋,该木楼大约始建清同治年间,由侯永胜和侯益祥两父子修建,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龙脊地区现在七座百年古屋之一。
百年古屋
百年古屋
该木楼全以杉木建造,整体建筑全以凿榫、打眼、木栓穿合,全楼不用一颗铁钉,充分展现鲁班传下来“榫卯相扣”的木匠绝活。木楼为六排五空,在地基的选址、大门的朝向、祖宗神龛,都请地理先生看过风水,房屋的长、宽、高都是按“鲁班尺”精心测量达到“避凶取吉”的效果。
百年古屋
百年古屋
该楼保存原貌至今,屋内现存古物、古家具居多,其中以“一柱四门”最为著名,是龙脊地区最早的“套间”,为候益样之子侯瑞球改建。侯瑞球共娶妻二人,“大老婆”卧房中还设有一间“管家房”,存放一些贵重财物。“小老婆”卧房则居外间,男主人卧房则居里间。一根木柱上面共开有四扇房门,可以相互联通。
百年古屋
百年古屋
壮语里把房子称为“栏”,回到屋里叫“麻栏”,“干”在壮语里是“上面的意思”,“干栏”是上下层房屋的意思。壮家的木楼是二层的建筑结构,单檐口四面倒水,楼底层圈养牲畜,二楼层用于人居,壮族群众很讲究卫生,楼底专有供牲口出入的一扇小门,人畜不共门进出。
百年古屋
百年古屋
二楼居中是堂屋,安放神龛,右边作为卧室,两边分别有一火塘,(壮家的习俗:儿子成家立业以后,还是和父母分吃不分家,保持亲情不断,所以设有两个火塘)火塘顶上储藏粮食,烘炕红薯、玉米等,偏屋放置农具,屋边建有晒排。在堂屋的大门外,设有门楼,门楼里还放有一张樟木的长条凳,供人休息,有一个花格的“桃窗”用于采光,保持室内的干爽。门楼楼梯口还开有一道“拦门”防止牲畜进入二楼,以保持屋内的清洁。该木楼充分展现了龙脊壮族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精湛工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成为龙脊古壮寨的“原生态博物馆”
百年古屋
古壮寨
老屋是典型的壮族干栏式建筑,底层养着鸡鸭,中层住人,上层堆放谷物。踩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时,阳光从雕花木窗里漏进来,在楼板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堂屋里摆着一张八仙桌,桌面被磨得发亮,屋里还住了一个老奶奶,她说,为了保护这个老屋,需有人住在老屋里,传承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百年老屋
走出老屋时,夕阳正斜照在古壮寨的梯田上,金黄的稻穗与古朴的木楼相映,像一幅流动的油画。我突然明白,龙脊梯田的美,从来不只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文的沉淀——是奶奶这样的壮民,用世代的耕耘,把大地的曲线刻进时光,又把时光的故事织进稻浪,让每一粒稻谷都带着人的温度,每一道田埂都藏着岁月的诗。
古壮寨
古壮寨
两天一夜的龙脊之行,体验了龙脊梯田最动人的地方——它既有晨光暮色里的自然之美,又有烟火人间的人文之暖;既有"七星伴月""九龙五虎"的壮阔,又有一粒稻穗、一把木梳的细腻。当秋风再次吹过稻浪,我突然听见,那"沙沙"的声响里,藏着壮族先民的号子,藏着老奶奶的歌谣,藏着所有与这片土地共生的故事。
龙脊梯田
而我们,不过是时光里的过客,有幸在这个金秋,与这片流淌着金色的梯田,交换了一次关于丰收与岁月的秘密。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