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节假日,朋友圈一半在晒风景,一半在吐槽糟心经历,有人在西湖断桥被挤得脚不沾地,有人在古镇吃着全国同款臭豆腐,还有人花几百块门票,结果大部分钱都给了景区里的索道和区间车。
咱们中国的旅游资源明明是世界级的水准,喀斯特溶洞里的钟乳石千姿百态,雅丹地貌长得像火星地表;故宫的红墙黄瓦藏着六百年历史,长城的砖石刻着金戈铁马的痕迹。
可为啥每次出门旅游,开心的期待总变成闹心的吐槽?
这事不能怪游客太挑剔,也不是国外旅游就真的好,金字塔周边全是缠着你卖纪念品的骗子,欧洲街头找个厕所还得掏1欧元。
咱们今天就说说自己的问题,这体验差的根源,其实藏在几个实实在在的坎儿里。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挤,节假日“1亿人去北京”、“1亿人去上海”的说法不是夸张,2025年五一假期,游客量前五的景区里,前四个都是5A景区。
西湖断桥就那么宽点地方,兵马俑的参观台就那么大一块,缆车一次运不了几个人,上山的时候排长队,下山更难,往前看全是后脑勺,根本没法好好看景。
为啥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容不下想旅游的人?关键是真正拿得出手的好景点太少了。
全国一共有1.65万个A级景区,但5A景区只有358个,占比刚过2%,大家嘴里的“此生必游”,基本全是这358个里的。
4A景区倒是有3034个,可不少都掺了水分,大理古城是4A,进去逛一圈全是卖特产的商铺,原有的古城味道早就淡了。
深圳世界之窗也是4A,现在成了过时的网红地,没多少人真觉得值得去,算下来,真正能让游客心甘情愿花钱的旅游标的,其实特别稀缺。
想出门的人却越来越多,2014年国内出游人次就有56.2亿,比前一年多了14.8%,相当于平均每个人一年要出游4次才能消化。
2008到2017年这十年里,国内旅游人次每年的增长幅度都维持在12%以上。
以前不爱出门的人,现在也想着趁假期走走看看,好景点就那么些,游客越涌越多,扎堆挤在一起成了常态。
2024年端午节短短三天,全国出游人次都达到了1.1亿,比上年还涨了6.3%,这供需缺口肉眼可见。
挤也就算了,更让人失望的是去哪都一个样,去十个古镇,能吃到十个味道差不多的长沙臭豆腐,买到十个同款竹筒奶茶。
走五条步行街,每条街上都能看见“我在XX很想你”的牌子,连店里放的歌都没差别,更离谱的是,不少号称“千年古镇”的地方,全是近几年新修的仿古建筑,连一块老砖都找不到。
逛的是一样的街道,吃的是一样的小吃,买的是一样的义乌产纪念品。
步行街里不是连锁火锅就是烤肉店,各地本该有的特色美食、特色手艺,早就被这些千篇一律的生意挤没了。
商家图省事跟风开店,地方丢了自己的特色,游客自然觉得“去哪都一样”,犯不着花大价钱买高铁票、住高价酒店,折腾一趟却像在自家门口逛街。
游客自己也在跟风踩坑,网上一张网红打卡点的美照,能吸引几百上千人跑去拍照。
到了现场才发现,照片里的构图是专业摄影师找了几十次角度才拍出来的,P图效果连照相馆都佩服,现实里的场景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可“来都来了”,只能硬着头皮挤进去拍张照发朋友圈,不然总觉得这趟白来了。
花钱的地方却一点不含糊,不少景点把“圈地收费”玩得很溜,以前在路边就能看见的象鼻山,后来江边装了一圈挡板,想看一眼就得买票,直到2022年才拆掉挡板恢复免费。
这些年类似的新闻越来越多,不管是雪山、瀑布还是湖泊,但凡有点看头的景色,都可能被圈起来收门票。
比门票更坑的是“大门切薄”的套路,以前总以为门票是景区最主要的收入,2024年看了七家旅游上市公司的年报才明白,客运索道比门票赚钱多了。
长白山的索道和客运服务收入占比高达72.58%,桂林旅游的纯客运收入也占了三成,这些旅游公司近一半的市值都靠这个撑着。
索道的毛利率能达到80%到90%,简直跟印钱一样,好歹还能把人运上山,算有点用,更让人无语的是区间车,有家公司2024年的客运营收占比64%,说白了就是靠“大门接驳”赚钱。
景区大门修在几公里外,想进核心区域必须买区间车票,这笔钱花得莫名其妙。
最让人恶心的是宰客,这些商家敢这么嚣张,抓的就是游客“来都来了”的心态。
大部分人这辈子就来这一次,闹起来破坏心情不值得,商家也不怕没回头客。
再加上信息不透明,商家把“价格歧视”玩得明明白白,专挑游客下手。
无良旅行社更是把这点利用到极致,本来旅行社是帮人省时间、给安全感的好东西,可有些不良商家靠信息差坑钱。
搞擦边营销,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实际完全不一样,强制购物,把游客拉到高价店里逼着消费;还有层层外包,报的是大品牌旅行社,实际跟着的是没资质的“野团”,出了问题都没人管。
把这些问题串起来看,核心就是“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游客和景点、商家大多只打一次交道,没有复购的说法,自然没人在乎长期口碑。
能宰一笔是一笔,能多赚一点是一点,服务好不好、体验舒不舒服,根本没人真的放在心上。
可咱们的旅游业本不该是这个样子,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2024年的报告里写着,中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要知道旅游业从来不是中国的经济支柱,靠着市场爆发式增长“躺赚”都能排第二,要是真用心做,早就该冲到第一了。
其实不是做不好,而是没用心做,九寨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日均能接待四万多游客,却很少有人吐槽体验差。
观光车排队时间短,景区里的指示牌清清楚楚,厕所干净还提供热水,人车分流做得特别规范,高中低端酒店一应俱全。
有人说“5A是其他景区的上限,却是九寨沟的下限”,这话一点不假。
咱们手里的好牌太多了,故宫里的每一件国宝都藏着故事,景德镇的瓷器是千年的手艺传承,长城更是刻着中华文明的“活史书”。
布达拉宫、龙门石窟是流传千年的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开平碉楼里藏着独特的社区智慧,金沙江、澜沧江流淌着各民族的故事,贡嘎雪山、喀纳斯的景色美得像画。
旅游本是件多好的事啊,是灵魂暂时出走,是对平淡日常的“叛逃”,以前的中国旅游业靠着庞大的市场体量“躺赚”,可现在游客越来越懂行,再也不是随便糊弄就能满意的了。
产业从野蛮生长到成熟规范是必然的过程,只要能正视问题:把小众景点好好开发起来,缓解热门景区的压力;少搞点复制粘贴的商业街,把地方特色捡起来,规范收费套路,杜绝宰客行为。
做到这些,凭咱们的旅游资源,肯定能给游客更好的体验。
中国的旅游业,不该输在功利和浮躁上,它值得更用心的经营,也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