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西安唐诗文化魅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唐诗文化品牌,2025年中秋节期间,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长相思·在长安”—2025西安中秋月宴专场活动,于10月6日晚20:00—21:30在大唐西市金色大厅圆满举办。
活动特邀知名主播董宇辉担任主持人,同步在“与辉同行”抖音平台全程直播,以“中秋团圆家宴”为核心载体,既为大众献上沉浸式唐诗文化盛宴,更助力丰富假日文化供给,推动西安文商旅消费升级,为“唐诗之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政企协同搭台,让唐诗文化“破圈”传播
作为西安打造唐诗文化品牌的重点中秋活动,此次月宴专场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牵头统筹,从活动主题策划到文化资源整合,全程紧扣“唐诗+中秋+西安”核心要素,让深厚的唐诗文化从典籍走向大众。活动特别邀请董宇辉担任主持人,其兼具文化素养与大众亲和力的风格,不仅为家宴增添了“乡党唠家常”的温情氛围,更借助“与辉同行”抖音平台的流量优势,打破地域与场景限制——直播期间,“长安中秋”“唐诗里的西安”等话题持续升温,数百万网友在线共赏长安月、共品唐诗韵,实现了西安唐诗文化的全国性“破圈”传播。
董宇辉在主持中多次提及:“西安是唐诗的故乡,从‘长安一片月’到‘万国衣冠拜冕旒’,每一句诗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他通过与嘉宾的互动访谈,将唐代科举促唐诗繁荣、长安作为唐诗创作核心地等背景知识自然融入,让观众在感受中秋团圆氛围的同时,深度理解西安与唐诗的深厚羁绊,进一步强化了“唐诗之都”的城市认知。
家宴载诗韵 让唐诗文化“可感可触”
活动现场,一场满含陕西风味与盛唐意蕴的家宴成为唐诗文化的“活载体”:30余道特色美食中,复刻唐代“宝相花纹胡饼”的点心参照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我国最早“月饼”形制,呼应着“胡饼遥寄相思意”的唐代饮食文化;葫芦鸡、凉皮等经典陕菜,则让“长安烟火气”与“唐诗雅韵”实现奇妙交融。著名历史学者于赓哲在席间从文物图片切入,解读“中秋吃饼”的演变、唐诗中“月”的意象,更以“李白斗酒诗百篇”“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等诗句为引,串联起盛唐长安的中秋百态——宫廷宴饮的庄重、文人赏月的雅致、市井嬉戏的热闹,都在“聊美食、品诗词、赏歌舞”的过程中生动再现。

活动创新采用“主会场家宴直播+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场景录播”模式,将城市文旅地标化作唐诗“实景舞台”:在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西安城墙、关中书院等场景录制了《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曲》《编钟鼓乐》《胡旋舞》《书生群舞》等篇章节目,还原“霓裳羽衣为中秋”的盛唐气象,演绎“天涯共此时”的民间温情。这种“诗景相融”的呈现方式,让观众既能“读诗”,更能“见诗”,深刻感受西安“一步一诗、一街一韵”的文化魅力。

活动还邀请了方锦龙老师、中国歌舞剧院首席郝若琦、影视及舞蹈演员姜贞羽等知名文艺工作者,借一道陕味、一句诗词、一项技艺,畅谈中秋习俗、唐代轶事与陕西文化,传递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赋能文商旅 让唐诗文化“变现”增效
此次中秋月宴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西安推动“文化+旅游+消费”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活动期间,大唐西市主会场周边设置唐诗文化主题市集,非遗手作、唐诗文创、陕西美食等摊位吸引大量市民游客驻足消费;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等“唐诗中秋体验线路”同步上线,游客可跟随诗句打卡、参与沉浸式演出,带动景区客流与二次消费显著增长。
活动主办方表示,举办“长相思·在长安”中秋月宴,既是对西安唐诗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也是以节促旅、以文兴商的重要举措。未来,西安将持续以唐诗文化为核心,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与品牌IP,推动唐诗文化与文旅消费、城市发展深度绑定,让“唐诗之都”不仅成为西安的文化符号,更成为带动文商旅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活动尾声,董宇辉与嘉宾共同举杯:“愿这轮长安月,照亮唐诗的传承路,也照亮西安文商旅的新未来。”
随着直播画面定格在万家灯火与皎洁明月中,这场兼具文化深度与传播广度的中秋月宴,为西安唐诗文化品牌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文 张曦/ 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