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第四天,晨光刚漫过太行山巅,毛毛细雨便裹着山雾落下来。我们驱车上路,从河南济源往山西晋城泽州县晋庙铺镇南部钻,柏油路渐窄,终隐入山林,只剩蜿蜒石子路沾着雨珠,泛着微光。
行至距窑掌村约 1 公里处,路左侧忽传轰隆水声,循声望去,40 多米高的瀑布从青山黛石间倾泻,顺着岩壁上五六个曲折石台阶层层跌落,水花撞在青灰岩石上,水雾混着细雨扑面而来。上游水流从密林涌出,跌过石阶时或湍急或漫溢,末了化作半透明纱帘垂在山脚下水潭,潭水蜿蜒,引我们向峡谷深处的窑掌村走去 —— 这处太行褶皱里的古村落,终在雨雾与瀑声中露了面。
车停谷口,迈进村口便见路边石屋山墙上,挂着两个雪白 “乡愁” 大字,字体浑厚,漆色被风雨浸得略暗,却在青灰石墙与雨雾间格外醒目,雨珠顺着笔画滚落,似镀了层水光。
循小径前行,穿谷小河先勾住目光 —— 水太干净,清清凌能看见河底鹅卵石与石上青苔,无半点杂质,是纯粹的原生态。细雨落水面,溅起碎银般水花。同行几人忍不住脱鞋踩水,河水刚没过脚踝,凉丝丝的,脚下鹅卵石滑溜不硌脚,水花随脚步溅起,笑声混着雨声,让细雨都添了几分热闹。岸边石道沾雨泛青黑,石房顺山势铺展,青灰石墙被雨润得纹路愈深,檐角翘向天际,雨雾漫过黛山与薄云天,和脚下清水相映,如一幅水墨画卷。四百多年来,这里的房、路、碾盘全是石头垒就,雨天走石板路,得踩着前人凿的浅痕才稳当。
沿石道往村里走,湿滑石板发出 “噔噔” 轻响,转角处,几座明清农舍围着 “中月寺”,门楣上三字被雨打湿,愈发苍劲。寺前石碾子仍立着,碾盘纹路光滑,雨珠顺碾沿滚落,想来从前农忙雨天,这里该是满村碾谷声。村里藏着 “一月三寺”,上游普照寺、下游大月寺与村中中月寺,如三颗明珠嵌在雨雾峡谷。
行至村中段,石砌矮墙后藏着口横道古井,与寻常竖井不同,青灰石块层层叠砌,缝隙间湿绿苔藓被雨润得发亮。井口红底黑字 “福” 字褪了色,边角卷起,雨珠滴落井台,积成小水洼。井口木板刻着简介:“古井,明代建筑,距今 400 余年,古人寻水定居,为历代村民生活用水之源。” 俯身望去,雨雾飘入井内,隐约可见井壁水渍,似能听见旧时村民汲水时,水桶撞石的清脆声响,与谷口瀑声遥遥呼应。
井旁立着棵无名老树,树干粗约 30 公分,不算粗壮却枝干遒劲,枝桠向四周舒展得颇为开阔,树冠如一把撑开的伞,刚好遮住井口上方;叶片浓绿发亮,雨丝穿枝叶织成细网,偶有落叶飘在井台水洼,像浮着绿舟。不远处山神庙红墙斑驳,庙门虚掩,门楣沾着带雨落叶;村南龙王庙石碑字迹清晰,刻着祖辈祈雨心愿。虽不见村民,老树、庙、井仍在,雨打其上的声响混着远处瀑声,藏着村落四百年烟火记忆。
往村下方走,村口河水沿路蜿蜒,在开阔谷地汇成潭。潭水更澄澈,青绿色水面映着山石绿植,细雨落潭泛涟漪,极富诗意。潭边停着两辆私家车,游人围着石上餐布忙碌:三人坐小马扎,冒雨举杯,面前摆着酱肉卤味,笑声飘远;一人操控无人机,机身腾空向潭水瀑布飞去;还有一人站在潭边,任由细雨落在肩头,望着泛着涟漪的潭水,不时发出 “啧啧” 赞叹声,连脸颊的雨珠都忘了擦。
站在村西山坡回望,雨雾轻笼全村。石房沿河东山坡层层铺展,溪水绕村与潭相连,雨丝落水如带环村,谷口瀑布在青山间若隐若现。这背山面水、瀑流环绕的格局,裹着雨雾,藏着古村四百年岁月与自然之美。远处神女峰、笔架山在雾中时隐时现,山风掠过吹散些许云雾,又被细雨重新拢住,宛若世外桃源。
午后雨势未减,细密雨丝仍斜斜落下,石墙、古井、老树都浸在湿润的雾气里,潭面涟漪未歇,瀑声依旧。按照计划,午后 2 点我们准备离开。车子缓缓驶出峡谷,再次经过瀑布与水潭,潭边游人仍在冒雨谈笑,无人机低空盘旋。回头望去,窑掌村裹着雨雾,渐渐隐入山林,只剩溪水声、瀑声、潭边笑声,还有古井、老树的影姿,在记忆里回响。
这趟国庆之旅,原是寻处放松,却被这雨雾中未受污染的窑掌村打动 —— 清澈河水、曲折瀑流、古朴石屋与鲜活游人气息,给了我们最妥帖的治愈。这份原生态的纯粹,让每个踏足者,都忍不住放慢脚步,沉醉其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