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观了内蒙古博物院的“融铸北疆——内蒙古古代历史陈列展”,重点了解了“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历史。

“融铸北疆”展厅
这个展览通过近500件/套精品文物,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一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壮丽画卷。展览分为“城彼朔方(春秋战国时期)”“开拓北疆(秦汉时期)”“融合之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个单元。一进展厅,仿佛就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是中原农耕人群与北方部族碰撞的前沿。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可谓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胡服骑射”图
“胡服骑射”不仅让赵国军事力量大增,更开启了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展厅里的“北方系青铜器”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青铜器造型独特,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有青铜短剑、青铜刀、动物纹饰牌等。

动物纹青铜短剑(春秋)
虎形青铜饰牌(春秋—战国)
这些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生动地展现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审美情趣。比如那把双鸟首青铜短剑,剑身锐利,鸟头造型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勇士们佩戴着它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双鸟首青铜短剑(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秦始皇充分利用原燕、赵长城修筑秦长城,将内蒙古部分地区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位置及长城在内蒙古地区分布示意图
汉朝时,与匈奴的关系更是跌宕起伏。“单于和亲”瓦当就见证了汉匈之间那段和平共处的岁月。瓦当呈圆形,“单于和亲”四字书法刚柔并济,既有篆体的韵味,又有隶意的简洁。它是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佳话的实物见证,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融合的强大力量。

“单于和亲”瓦当(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高潮阶段。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更是将这种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内蒙古地区作为鲜卑族的重要活动区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
拓跋鲜卑南迁路线示意图
展厅里展示了北魏时期的瓦当、陶俑及陶灯陶磨等文物,可以想象,当年北魏的建立,使得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从政治制度到文化习俗,从语言文字到艺术创作,都呈现出了多元一体的繁荣景象。

呼和浩特赛罕区出土彩绘牵马俑(北魏)

呼和浩特赛罕区出土陶磨(北魏)
整个展览通过这些精美的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内蒙古地区在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它不仅是北方民族的发祥地,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流、融合的大舞台。在这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吸收,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熔铸北疆”展览,就是一部生动的民族融合史教科书,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用心感受。
#内蒙古博物院##融铸北疆##历史文化展览###民族融合##内蒙古旅游##内蒙古旅游攻略##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头条##呼和浩特身边事##博物馆##值得一去的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就是爱逛博物馆##趣逛博物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