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邂逅金色丰收,传统农耕碰撞现代文旅,一场以太行山为舞台的“晒秋”盛宴,正在武乡这片热土上,为“寻红色足迹 赏太行金秋”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国庆中秋假期,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武乡段沿线色彩斑斓。丰州镇前沟村、韩北镇王家峪村、监漳镇下北漳村、蟠龙镇安乐庄村、洪水镇左会村,分别以“民俗、红色、文化、新华、生态”为主题,上演特色“晒秋”活动,将武乡的红色底蕴、农耕文化与文旅活力,编织成一幅可感可触的金秋丰收长卷。
丰州镇“前沟之恋”民俗“晒秋”活动满是接地气的热闹:红辣椒、黄玉米、白萝卜、橙胡萝卜围绕着玉米粒拼成的五角星,组成一盘色彩斑斓的“丰收拼盘”,引得游客纷纷拍照。暖场的魔术师用气球变出可爱造型,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看着热闹场景脸上漾起温暖笑意。地道的民俗“晒秋”,晒出农作物的丰收,更晒出乡村生活的活力与温情。活动首日,这里就售出200余斤农产品。
在韩北镇王家峪村的“晒秋”现场,红色记忆与金色丰收撞个满怀。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旁,红辣椒在晾绳上如跳动的火苗,与金黄玉米棒拼成丰收图景。讲解员动情讲述“将军女儿的棉被包”“第一支柴胡注射液诞生”等革命故事,游客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农产品体验区里,圪道苹果红得透亮,大坪鸡枞菌新鲜饱满,石圪垤拥军布鞋针脚密实……农户王志平忙着给苹果装箱,声音里满是自豪:“不少游客冲着‘红色产地’来,我们种得苹果、核桃都卖出一大半!”红色故事给农产品注入“精神内核”,让丰收的喜悦穿越时空,与革命岁月的奋斗隔空共振。
走进监漳镇下北漳村,一幅用辣椒铺就的巨幅“五星红旗”最为夺目,一摞摞玉米、谷子像“聚光灯”环绕四周。文化舞台上,鲁艺老房东艺术团正演绎着峥嵘岁月,老槐树下,研学团队静静欣赏;村内院落中,高校师生的红色书法笔力遒劲。“既尝丰收的甜,又品文化的韵!”游客张晶手里掂着刚买的杂粮,话语里满是满足。下北漳村的文化“晒秋”,巧妙将乡村振兴成果与家国情怀揉成一碗“醇浓杂粮粥”:咬一口甜糯玉米是丰收的滋味,读一段红色书法是文化的厚重,听一曲鲁艺老歌是精神的传承。在这里,烟火气与文化味交融,让每个访者都能触摸到这片土地的精神根脉。
蟠龙镇安乐庄村处处嵌着“新华记忆”。田里的农作物色带顺着太行山的山势铺展,与房前屋后的“晒秋”景观相映成趣。巧手村民们用金黄的玉米、鲜红的辣椒层层叠叠,拼成“五星红旗”,用丰收向祖国致敬。辣椒大户牛效俊穿梭其间,算起收成时笑容满面:“110亩辣椒,每亩能收2000斤,今年又是好年景!”
板山脚下的洪水镇左会村,锣鼓声与秧歌调让静谧的山间热闹非凡。村民们将金灿灿的玉米、红艳艳的辣椒摆上展台,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以前守着耕地求温饱,现在能‘家门口就业’!”村民韩英则的感慨道出了变化。
画家们在梯田边支起画架,笔尖流淌着太行秋色;游客们住进民宿,农家菜满是乡土滋味;农户的杂粮、山货借着“写生经济”走出大山,曾经藏在深闺的生态好物,如今成了游客争相带走的“太行伴手礼”。左会村的生态“晒秋”,晒的不仅是丰收的作物,还是乡村振兴的生态底气。
民俗的烟火、红色的故事、文化的底蕴、新华的记忆、生态的画卷……武乡的“晒秋”,晒的是五谷丰登的喜悦,展的是厚重文化的自信。它以“晒”为媒,让红色热土在金秋焕发新生,让乡村振兴的成果在太行山间熠熠生辉。(王涵)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邢璐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