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程曼诗
2025年国庆黄金周的市井烟火中,“鸡排哥”的幽默、“炒粉哥”的仗义、滕王阁保安的贴心,乃至锡林郭勒草原上挖土豆的野趣,让一批草根人物与特色体验悄然走红。
它们的出圈看似是流量的偶然眷顾,实则是这个时代对真诚与温暖的必然渴求——那些蕴藏在寻常烟火中的善意、流淌于细节之处的关怀,正成为文旅体验中最珍贵的“精神刚需”。
这些故事的主角,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奇人”,而是带着生活温度的普通人。“鸡排哥”记得每位熟客的口味,将等待的焦躁化作轻松笑语;“炒粉哥”暂搁生意为友人送餐,让锅气之中飘散情义馨香;保安小哥在排队人潮中巧妙设问,以智慧化解游客疲惫;锡林郭勒的土豆地里,泥土芬芳与收获喜悦,成了都市人向往的心灵栖居。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凭着将心比心的细腻、待人以诚的热忱,让每位邂逅者感受到超越交易本身的情感价值。这份质朴的温暖,如清风拂面,消融了商业往来中的疏离感,更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文旅的核心从来不是“打卡”的次数,而是“入心”的深度;人们追寻的也不是网红的光环,而是被真心对待的感动。
然而流量的潮水总有涨落。
回望来时路,“晓华理发师”的店面已回归往日宁静,“拉面哥”较高峰期掉粉40余万,许多曾刷屏的草根网红,似乎总难逃脱“昙花一现”的宿命。这既折射出互联网“喜新厌旧”的本性,更暴露出个人IP的天然局限——当个体的精力被过度透支,当最初的真诚被流量异化,那份打动人心的本真便容易褪色。正如“鸡排哥”坦言“挤得快窒息”,个体一旦被推至流量的聚光灯下,若缺乏系统性的支撑与保护,再炽热的初心也会被现实消磨。这也说明,依靠个体偶然的走红来塑造文旅名片,终是“无源之水”。破题之道在于,唯有将最初的这份情绪价值转化为城市服务的常态,流量方能沉淀为真正的口碑。
情绪价值来自于哪里?如何持续输出?这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一座城市的考题。
良好的体验不在于一时一事,更不能把宝全押在“单个网红”身上。网红是城市文旅的“流量引子”,却不该是“全部底牌”。总盯着某个人的热度薅流量,就像守着一捧短暂的星火,风一吹就灭;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借着网红出圈的“东风”,把心思实实在在落到游客身上,把偶然的感动变成必然的安心。
要知道,游客要的从不是“只此一家”的网红打卡,而是“处处靠谱”的舒心体验:是买特产时不用担心被宰的公平环境,是小店老板都能笑脸相迎的营商氛围,是迷路时随便抓个人都能耐心指路的柔软底气。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才是留住人的关键。就像有的城市借着“网红摊主”的热度,顺势规范了小吃街的明码标价,还加设了免费饮水点和共享充电宝;有的地方趁着“草原挖土豆”的热度,开发了亲子农耕体验线,顺便升级了周边民宿的卫生标准——这才是把流量“变现”成口碑的正确打开方式。
更要鼓励那些“接地气”的创新:比如景区推出“错峰打卡攻略”代替“强制限流”,比如商家搞“老客专属福利”代替“一次性宰客”,比如社区组织“本地向导志愿者”帮游客避坑。当城市把“服务游客”当成核心目标,而不是把“追逐网红”当成终极任务,自然能走出“网红退潮就冷清”的怪圈。游客愿意一次次来,不是因为某个人红,而是因为这座城“值得”——值得他们放下戒备享受时光,值得他们回去后还忍不住向朋友推荐。唯有如此,才能让文旅热度告别“昙花一现”,真正实现口碑与“上座率”的双丰收。
文旅发展的长久之道,从来不在追逐转瞬即逝的流量浪花,而在于守护那些能够浸润人心的永恒价值。
我们乐见“鸡排哥”们的走红,他们让平凡人身上的微光被世界看见。但更应深思,如何将这束微光编织进城市的肌理——优化景区服务的细枝末节,完善公共空间的温情设计,保护草根网红的纯粹本色,构建可持续的人文服务体系。在时光的酿造中,让“将心比心”成为城市的底色,使“待人以诚”化为服务的本能,文旅名片才能既拥流量的热度,更具岁月的厚度,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着期待而至,满载温暖而归。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