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项向荣
图源 视觉中国
这个假期,中国游客再次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东方暖流”,全球各大景点都能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曼谷庙宇祈福、巴黎街头溜达,罗马和米兰中国游客订单疯涨,甚至遥远的挪威峡湾也因挤满中国游客而一车难求。可唯独美国,那个曾经“中国旅行团最多的地方之一”,正在悄悄地从中国游客的旅行地图上淡出。今年上半年,美国接待的中国游客才75万人次,全年预计也只能维持在百万出头的“寡淡”水平。而在2019年,美国接待的中国游客总量高达约300万人次。
数字对比的背后首先缘于对待游客态度的不同。泰国国家旅游局的相关官员曾这样对媒体说道:泰国人像接待朋友、亲人一样期待迎接中国游客,“泰中一家亲”不仅是一句响亮口号,更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欢迎。今年国庆假期,像泰国这样热情迎接中国游客的国家不在少数。为吸引中国游客,不少国家推出了便利政策,比如对中国团体游客临时性入境免签政策、支付宝全覆盖等服务。
相比那些免签、落地签的国家,美国这边的门槛实在太“高冷”,不仅直飞航班减少,签证难得离谱,“美签”比刷马拉松奖牌还难。不仅收紧签证政策,更是在入境时增加很多隐形门槛,比如安全盘问、搜查“违禁物品”,甚至还动不动就关小黑屋。你说,这样的“礼遇”怎能不让中国的游客用脚投票?
如今的中国游客不仅数量增多,旅游消费模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消费能力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现在中国游客的主力军是80、90、00后,他们两三人组队,玩小众、寻体验、爱消费,更看重旅游品质及体验。有数据显示在住宿方面,约73%的中国游客选择四星及以上酒店,出境旅游消费结构也在优化,购物类开支占比由58%下降至50%,而餐饮类消费占比由18%上升至28%。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游客在国际旅行上的支出超过了196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高于美国的1500亿美元。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则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出境旅游总支出中,中国贡献约1/4。此次中秋国庆期间中国周边、非洲以及欧洲各大城市都感受到了人民币的“热力”,中国游客大军因此成了不少国家的“香饽饽”,在从侧面展示中国蓬勃发展实力的同时,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能量。
回到赴美旅游冷清卡顿的问题上。也不是说美国没有吸引中国游客的地方,但限制多让美国不再是必去的选择,世界那么大,何处不能去走走?但美国人享受不到中国游客带来的直接红利,导致诸多潜在工作岗位流失,同时损失的绝不仅是经济账那么简单,更是软实力的损失。旅游是情感与温度的风向标,也是各国民间交流的桥梁,每一次出游其实都在创造理解和碰撞,它不仅是消费的互惠,更是草根的外交。如今中国游客用脚和钱包投票,那中美之间的认知隔阂与信任危机也自然会加深。当美国从中国游客心目中的“必选”变成“可选”时,是谁的过错、谁受损失,自然也是清楚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