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展现出强劲复苏势头与结构性变化。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
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假期期间游客出行半径显著扩大,客单价稳步提升,旅游消费呈现“走得更远、玩得更深、花得更多”的鲜明特征。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旅游消费方式更趋多元,错峰出行、分段度假、深度体验等新形态逐渐普及。这些变化显示出中国旅游市场正向“品质升级”转变。
年轻人看重“体验”
有平台客单价提升近15%
今年“十一”假期,旅游市场不仅实现了人次的增长,更在消费质量上实现了跃升。飞猪数据显示,假期出行的客单价同比提升14.6%。这一数字背后反映出游客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
游客在交通工具、酒店、线路游等人均预订量上均有提升。其中,机票、用车等交通工具类商品人均预订量同比提升5%,酒店、线路游、门票等商品人均预订量提升4.6%。
年轻游客尤其是“95后”,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力量。飞猪数据显示,今年“十一”假期,1995年至1999年出生的游客占比近四分之一。这一群体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而是更愿意为情绪价值和深度体验付费。例如,大学生群体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63%,其中国际机票增幅达110%,人均旅游消费金额提升31%。
“年轻游客更看重旅行的个性化和内容化,他们愿意为一场音乐节、一次非遗体验或一趟自驾之旅规划更长的行程和更高的预算。”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表示。
这一变化也带动了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高品质酒店、多居室民宿、私家团和定制游产品受到青睐。同程数据显示,非一线城市高品质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90%,连住订单增长超五成,2居室以上民宿预订热度增长140%。
不扎堆热门城市
小城旅游订单大增
在出行距离上,今年黄金周呈现出“长短结合”的鲜明特征。长线游占比显著提升,携程数据显示,国内长途游订单占比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北京、成都、上海、西安等传统热门城市依然领跑,但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拉萨等地区订单增幅接近30%,显示出游客对远途和深度探索的兴趣增强。
与此同时,“小城热景”迎来爆发式增长。飞猪数据显示,景德镇、泸州、昭苏、屯昌、伊春等三四线城镇订单增速显著,部分目的地增幅超200%。
去哪儿平台上,酒店预订覆盖全国2000多个县城。九寨沟、阳朔、平潭、婺源等县域旅游热度高,其中九寨沟县成为全国酒店预订量最高的县城。
音乐节、体育赛事等文化活动成为小城“出圈”的重要推手。安徽马鞍山的“葫芦果音乐节”、四川泸州的“银河左岸音乐节”带动当地酒店预订量分别增长2.6倍和2.1倍。
“游客不再扎堆于传统热门景区,而是更愿意探索那些景美人少、文化特色鲜明的小众目的地,这一变化反映出旅游市场正在从‘观光时代’迈向‘体验时代’。”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蔡木子表示。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小城热”提供了支撑。“高速、高桥、高铁线路陆续开通,如花江峡谷大桥、常泰长江大桥等,不仅提升了通行效率,也串联起区域旅游资源,形成新的黄金旅游带。”程超功表示。
夜游搜索涨200%
“分段出行”受关注
面对长假集中出行可能带来的拥堵与高成本,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分段式”出行与错峰安排。携程数据显示,超三成游客选择在9月25日至30日提前出发,或延后至10月9日至12日返程。
这一行为不仅缓解了假期首尾的交通压力,也提升了旅行体验的舒适度。许多游客通过拼假方式,形成“请3休12”的长线度假周期,让8天假期过出了16天的效果。
错峰出游还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例如,节后多条航线价格降幅超50%。
夜游经济的兴起是今年假期另一大亮点。携程平台上,“夜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200%。上海浦东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文化场馆夜间场次热度涨超5倍。
各地推出的夜游项目形式多样——重庆的无人机表演点亮夜空,带动周边商家营业额飙升300%;黄果树大瀑布的夜游步道,用11个光影篇章串联起自然奇观与民族文化;石家庄荣国府推出“红楼梦中人”沉浸夜游;无锡禅意小镇的无人机烟花秀、重庆欢乐谷的灯光秀等都受到游客欢迎。
“分段出行与夜游经济的兴起,说明游客正逐渐建立起更加理性、自主的旅行节奏,这对优化旅游资源分配、提升游客满意度具有长远意义。”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沈佳旎表示。
➤
➤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