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最美雅鲁藏布大峡谷」
主笔|黄子懿
墨脱的整个县域都顺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而铺开,呈东北—西南走向。城是“躲”在峡谷云雾里的一片山谷,江水从城边奔腾南下,沿途两岸分布着一些乡镇,而多数的村寨则建在两岸的高山之上。2025年9月,我们沿着蜿蜒狭窄的山路前往这些乡村,看到火热的基建工程项目给山路带来了一辆辆运载砂石与设备的大卡车。每当两车交会时,车辆必须降速缓行或是停下,像是自然界给人类活动刻意按下的一次次暂停。
墨脱县城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一处狭隘平地,而多数村寨是修在山坡上(张雷 摄)
2025年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在西藏林芝正式宣布开工。这是中国近年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将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方式进行。这项工程不仅是一项国家战略,更是一场对自然地理的深刻利用。工程所处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拐弯地段,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缝合带,山高谷深,而墨脱就恰好位于其咽喉位置。在如今普通探访者能抵达的最远处背崩乡西让村,我们看到,浩荡的雅鲁藏布江在视野范围内连续下行,拐出了几道大弯。两岸岩壁陡峭,峡谷顿时收紧,如同一把天然锁扣钳住江水,发出虎啸般的怒吼。
雅鲁藏布江峡谷景色(黄宇 摄)
在藏语里,墨脱又名“白玛岗”,意为“隐秘的莲花”。其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陲,被喜马拉雅山脉环绕阻隔,以珞巴族和门巴族为主的原住民在此长期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进出外界需要长达数天的翻山越岭与人背马驮。上世纪50年代,解放军的进驻为墨脱带来了第一次根本性转变,他们不仅带来了现代化的物资设备与生存手段,也将墨脱正式纳入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轨道。2013年波墨公路的贯通则是墨脱的第二次巨变——这条仅长117公里的公路修建了近半个世纪,结束了墨脱“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公路改变了这个秘境对外连接的方式,也悄然重塑了当地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感知。
一些视野好的村寨如今都在往文旅方向发展(张雷 摄)
如今的墨脱正处在第三次巨变的进行时。山路的货车轰鸣和扬起的工地尘土,已经成了一种日常。在雅鲁藏布江的两岸,很多地势高的村寨都完成了往低处转移的搬迁,不少村落正在被打造成民宿旅游村。曾长期受山川阻隔的当地老百姓,热烈地拥抱着这个崭新的发展机遇。县城租金常年处于高位,一房难求,物价看齐一线城市。而在目睹了涌来的游客流量与大小工程队后,很多家庭都在藏式的小屋之上匆忙地加盖新楼,期待外租给这些施工人员或是做旅游民宿。年轻人则聚在一起讨论贷款买挖掘机的可能性,抑或是飞往成都考一张B类驾照做工程运输——因为本地名额已经很难预约了。一个加盖的单间月租约1500元,挖掘机租金能达每小时近千元……这些数字如风一般在大峡谷里流传,搅动着曾经以农耕为生的辛劳生活。
墨脱又不少地方都能看见雪山(张雷 摄)
然而,喧嚣之外,自然仍然保持着它的沉静。墨脱县内部的相对落差达到7000多米,包含了7个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可以一天之内从极地冰川穿梭到热带雨林,墨脱也因此被称为“浓缩的地球”。超过4000米的雪山和原始森林在这里与丰沛的雨热交织,孕育了一个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在江水奔流的峡谷深处,栖息着孟加拉虎、白颊猕猴等珍稀动物,还有成片的参天巨树群落。这些古树在此已无声矗立千百年,身体布满了风雨滋养的青苔绿衣,自身就形成了一个完整且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们与奔涌的雅鲁藏布江一起,庇护着村寨里的转经筒不疾不徐地转动,珞巴族和门巴族的老人们在此循着旧日的节奏祭祀山水与神灵。自然与信仰,依然在这里保有一份仿佛永远不变的沉静。
森林中的巨树(黄宇 摄)
这份沉静也传递给了一些墨脱的年轻人。面对现代与传统、开发与自然的碰撞,墨脱人的所做所想,呈现出了两种看似矛盾却真实共存的图景。绝大多数人选择积极融入,去内地上驾校、购买挖掘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办理退税,利用信用贷款把家改造成客栈……也有人有意识地保持一份冷静与沉淀,尤其是一些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
比如生于1994年的白玛列珠。他是门巴族,在12岁小学刚毕业的年纪就去做了背夫,学着像自己的父辈与兄长一样背着沉重的物资翻山越岭进出墨脱,一去一回要耗时10天,靠此攒下了去武汉上大学的学费。毕业后他先后在丽江、成都生活,多年来的内地生活经验让他的言谈已近乎一个汉人,但他却在愈发忙碌的创业生涯之中开始想念巨变中的家乡,想要记录下一些本民族的古老歌谣与仪式传统。
白玛列珠(右)与家人在一起,喝黄酒是他们的习俗与仪式(张雷 摄)
他的表弟桑吉曲扎是一位985大学毕业生。他在大学期间碰撞出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开始研读家乡的历史文化并着手写起了自传做记录。毕业后他回家便遇上了墨脱的高速发展期,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去过一种交错的平衡生活。在涌来的大量基建工程机会中,他一边帮着家人盖房子、买挖掘机外租,一边则抽出业余时间来拜访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抢救性地做一些关于门巴族历史传承的口述史。
高尚在达木乡村民自建的猎人博物馆。他是如今墨脱珞巴族中最后一代进过山林的猎人之一。(张雷 摄)
也有珞巴族人在整理发掘自己的文化。珞巴族是一个狩猎民族,54岁的高尚在年轻时成了最后一代进过山林狩猎的珞巴猎人,后来他当过兵、经过商、做过村干部,却一直没能忘记自己内心深处的山林记忆。如今已退休的他还保持着每月3-4次的进山频率,会去山中寻找藏山药等自然珍宝,然后外销给广东等地的客户。高尚也和女儿亚盺一起,正在筹划着一个有关珞巴族的民间博物馆,地址就打算设在自己的家中。
高尚的女儿亚盺在内地念过书,如今经常外出推广珞巴族文化(张雷 摄)
在和家乡一起走向开放的路上,这些墨脱人越来越切实地意识到对故土的热忱和自己的身份,开始自发记录有关民族的文化风俗、整理口传史诗,以便在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一点记忆遗产。这些努力虽微弱,却像种子一样在开发的热土中悄然生长。正如雅鲁藏布江在大峡谷中既有咆哮奔流,也时而沉默深涌。墨脱的第三次开放之路,或许正是在这样交织的张力中逐渐寻找平衡,并努力保持自己独特性的过程。就像这个县城在公路入口处为所有到访者写下的那样:“世界只有一个墨脱,墨脱拥有整个世界。”
墨脱县城经常云雾缭绕,像是一个缥缈的仙境(黄宇 摄)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第41期封面故事。)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最美雅鲁藏布大峡谷」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最美雅鲁藏布大峡谷(黄子懿)
- 走出百年孤绝:墨脱年轻人的远行与归来(黄子懿)
- 寻巨树记(夏杰艺)
- 大峡谷内的丰富地貌(夏杰艺)
- 大峡谷里的动植物们(夏杰艺)
- 墨脱淘金记(黄子懿)
- 珞巴猎人口述:远去的山林记忆(黄子懿)
- 门巴老人口述:莲花秘境的回响(桑吉曲扎)
| 经济 |
- 市场分析:“9·24”牛市一周年(谢九)
| 社会 |
- 调查:当19岁留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栾若曦)
- 调查:孩子为什么会痛苦?(吴淑斌)
| 文化 |
- 文化:南香红谈《没有结束的细菌战》(苗炜)
- 文史:老陆的强项(卜键)
| 专栏 |
- 邢海洋:付费选座,航空业整体廉航化了?
- 袁越:情感与记忆
- 张斌:特朗普为什么一定要去比赛现场?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点击下方图片
开通数字刊会员月卡解锁本期
本周新刊
「最美雅鲁藏布大峡谷」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黄子懿
Salute!
喜欢作者
阅读 6.2万
留言 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