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融水苗族自治县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丰收时节的独特氛围,推出斗马竞技、烧鱼欢宴、芦笙联谊等系列特色文旅活动,原生态苗族风情与多元民俗体验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88.07万人次,同比增长2.67%;实现旅游消费69982.89万元,同比增长2.99%,文旅市场供需两旺且秩序井然,既传递了丰收的喜悦,更以文化为纽带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1民俗活动轮番登场 苗山尽染丰收意
双节期间的融水,各乡镇民俗活动好戏连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热闹气息。10月3日,安太乡洞安村洞安屯率先开启斗马比赛,43匹公马轮番登场角逐“马王”桂冠。斗马场上,公马为亲近母马全力相争,咬、碰、踢、撕、压、追等招式频出,双方缠斗难解难分,扣人心弦的场面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用传统竞技展现了苗族同胞对丰收的庆贺。
安太乡元宝村整垛屯的“烧鱼节”持续热闹,周边乡镇群众与各地游客欢聚田间,亲手参与摸禾花鲤、烧禾花鲤,最后围坐共享鲜香扑鼻的簸箕宴,稻禾的清香与鱼肉的鲜美交织,欢声笑语中满是丰收的满足。
此外,10月2日至3日,融水芦笙协会队员还走进洞安村洞安屯开展芦笙“打同年”活动。悠扬的芦笙声中,苗、侗、瑶、壮、汉各族群众与游客手拉手载歌载舞,以传统民俗搭建起跨民族交流的桥梁,现场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的欢乐氛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扎根。
10月8日,红水乡高文村第二十届“烧鱼节”民族舞蹈比赛的落幕,为双节文旅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这场传承二十年的文化盛宴以“丰收同庆・团结共舞”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贵州、广西三江及融水安太、良寨等周边地区的22支代表队参赛,苗、侗、瑶、壮等多民族舞者身着绣有吉祥纹样的盛装登台。苗族舞者以刚劲明快的舞姿还原农耕劳作场景,侗族队伍手拉手围成同心圆诠释邻里和睦,壮族表演则用灵动舞步再现稻浪翻滚的丰收图景,各民族文化在舞步流转中交融共生。
02文旅融合亮点纷呈 市场安全有序
作为双节期间的热门打卡地,融水梦呜苗寨景区凭借原生态的苗族建筑、服饰展示及沉浸式民俗体验,在10月1日国庆首日便迎来客流高峰,成为众多游客感受苗族文化的首选。全县各景区严格遵循“预约、错峰、控流”原则,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安全巡查等举措,保障游客体验,双节期间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及旅游投诉,文旅市场整体呈现“安全、有序、优质”的良好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高文村“烧鱼节”舞蹈赛还创新采用“线下展演+线上直播”模式,吸引超50万人次在线观看互动,让融水的民族风情与民族团结故事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舞蹈赛落幕后,当地还持续开展芦笙踩堂、丰收市集等活动,以“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模式,推动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让旅游消费成为带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交往的重要力量。
03文化为桥聚人心 共铸共同体根基
从洞安屯的斗马竞技到高文村的民族舞蹈,从元宝村的烧鱼欢宴到芦笙“打同年”的跨民族联谊,融水的双节文旅活动始终以“民族团结”为鲜明主线。如今,斗马、烧鱼节等传统习俗已不再是单一的民族庆典,而是升级为促进多民族交流交融的文化品牌。舞者的舞步里,既有对稻田养鱼、谷物丰收等农耕智慧的致敬,也有对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礼赞;游客与村民的互动中,白发老人跟着旋律轻拍手掌,孩童模仿舞者动作跳跃,不分民族的欢乐氛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变得鲜活可感。
“舞蹈跳在一起,心就贴得更近。每年来参赛,不只是比技艺,更是和其他民族的朋友交流学习的好机会。”连续数年带队参加舞蹈赛的侗族舞者吴敏参加高文村烧鱼节舞蹈比赛时说的话,道出了融水文旅活动的深层意义。
这个双节,融水以民俗为笔、以丰收为墨,绘就了一幅文旅兴旺、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未来,融水将继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文化+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苗山大地的特色风情,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生动力量。

图文记者:荣珍珏
值班校 对:何海晔
责任编辑:黄杏俏
责任审核:梁立明
责任监制:龚祥友
出品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旗下平台作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