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
□张忠德
国庆中秋假期,陇原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涌动着文旅消费的火热活力。我省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为主题,精心打磨了20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串联起五大主题精品线路,用厚重的文化底蕴、壮美的自然景观和贴心的服务保障,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西北的“诗与远方”。(10月9日《甘肃日报》)
国庆与中秋的喜庆氛围洒满陇原大地,甘肃文旅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省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75%,客单均价提升11.4%;线路游预订量同比增长91%,包车游增长超3倍。庆阳市6天接待游客182.16万人次,武威市首日迎来40.29万人次游客,旅游花费达2.032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游客用脚步丈量出的“热力全开、质效双升”,更是甘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这份答卷藏在文化IP的创新表达里。环州故城南侧的剧院内,《丝路花雨》的水袖拂过千年时光,《胜利之光》的旋律奏响时代节拍,台下掌声与喝彩声交织成动人共鸣;剧院外,剪纸艺人的剪刀在红纸上流转,环县羊肉的香气漫过古街,夜幕中数百架无人机幻化出中秋玉兔,让非遗与现代科技撞出惊喜。敦煌鸣沙山下,600平方米五星红旗经游客接力升起,《如愿》的歌声伴着沙漠晚风,1500余架无人机拼成红心与蛋糕,让“为祖国庆生”有了别样浪漫。游客那句“一辈子难忘”,正是文化魅力最真实的表达。甘肃没有把文化锁在博物馆里,而是让非遗“活”在市集、让红色故事“动”在VR实景中,让游客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这份答卷写在多元体验的细致打磨中。兰州中川机场的“飞天”设计,让游客未入景区先遇诗意;秦王川湿地公园里,亲子骑行道的欢笑声与观鸟台的惊呼声此起彼伏。扎尕那村的秋色中,藏式民居与层林尽染相映成趣,农家乐飘出的糌粑香里满是烟火气;兰州新区的生态农场里,游客摘下的圣女果还带着露珠,露营地烤肉的滋滋声伴着欢笑。从网红地标到乡野田园,从城市商圈到生态康养,甘肃不搞“一刀切”,而是顺着游客的心意搭台,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份答卷暖在“宠客”服务的点滴细节中。敦煌开放的公共停车位、免费公交、平价机关食堂,解决了游客的烦忧;武威景区的免费品尝点,让游客尝到当地风味;平凉市24小时值守的文旅监管团队,用及时响应的投诉处理给游客吃下“定心丸”。这些看似平常的举措,却是游客安心游玩的保障。甘肃懂得,流量重要,留量更重要,用细节把“过客”变成“回头客”。
这份文旅答卷不只是数字的增长,更是甘肃对“诗与远方”的深刻理解。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让历史活起来、让山水会说话、让服务有温度。与其追逐网红标签,不如深耕文化根脉;与其砸钱造景,不如用心服务。能让游客主动按下快门的,从来不是精修的广告图,而是旅途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与感动。
在这个金秋,甘肃用厚重的文化底蕴、壮美的自然景观、贴心的服务保障,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的形象。这份答卷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旅高质量发展,不在于造了多少网红景点,而在于能否让游客在旅途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不在于接待了多少游客,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游客都带着温暖离开。这或许就是“诗与远方”最动人的模样——既有文化的厚度,又有民生的温度。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