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村民身着民族服饰参加文化展演活动。 受访者供图
2025丝路大赛马——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赛马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当国庆佳节遇上中秋月圆,八天国庆中秋长假点燃了人们的出游热情。除了城市的热闹喧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奔向田野乡间,在“村游”中寻觅诗意栖居,感受别样的假期氛围。
在甘肃肃南县,一个个少数民族村落正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村游”打造成促消费、兴产业、富民生的重要引擎,据统计,“十一”假期肃南县共接待游客22.998万人次,同比增长47.28%,旅游消费总额1.937亿元,同比增长131.88%。
文化赋能,让“活态传承”点亮乡愁
“村游”的魅力,远不止于山水风光,更在于那份可触可感的“文化乡愁”。在肃南,非遗正从馆藏珍品变为旅游热点,成为游客可参与、可体验的活态场景。
“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就是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国家级非遗项目裕固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柯璀玲的话语朴素而坚定。她自费700万元打造的裕固族民俗博物馆,一层用于展示藏品,二层是研学基地,今年参观人数已突破3万。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顶杠子、拔棍等传统体育项目,亲手尝试裕固族刺绣,学唱古老民歌,聆听民族故事,还能穿上从回鹘时期到现代的裕固族服饰拍照打卡。
柯璀玲的文化传承之路充满艰辛。修建博物馆的资金大部分为贷款或借款。她依靠餐饮收入、获奖补助、租金以及做研学等方面的收入,带领全家人坚持还债。
“哭完了眼睛睁开,你还得去干。”支撑她传承50年的是骨子里对非遗的热爱,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令人欣慰的是,文化传承之路上,柯璀玲并非独行。她培训学员超1500人,严格收徒的背后是她对文化的珍惜和热爱:“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是可怕的。鼓励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她和记者特别提到带了30多年的聋哑人徒弟高彩霞:“她刚结婚时,因为是聋哑人,没有太多经济收入,我就带她学习非遗。现在她已经退休了。”这样的师徒情谊,在柯璀玲的传承生涯中比比皆是。
如今,柯璀玲与多家旅行社合作开展研学旅游,去年接待了29个研学团队,“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文旅融合,织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国庆假期,被誉为“中国彩虹山”的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一如既往地火热。景区入口处,游客排起长队,只为亲眼见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与景区东入口紧密相连的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东牛毛村,也借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依托地理优势,打造喀尔喀蒙古特色村寨,建设蒙古包民宿,发展特色餐饮,让游客在畅游丹霞后,能饱览蒙古风情。”村党支部书记蔡文明介绍。国庆期间,民族服饰展演、手工艺品及特色美食售卖、特色骑乘体验等活动轮番上演,带动了民宿、餐饮等产业蓬勃发展。村里的22个新式蒙古包风格各异,成为游客驻足的热门选择。
美食是了解民族文化的窗口。在肃南县举办的民族美食品鉴活动中,酥油奶茶、手抓羊肉、烧壳子等特色美食琳琅满目,游客在品味中感受裕固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而蒙之味餐饮驿站负责人张军明则欣喜地表示:“依托七彩丹霞景区,客流量特别好。我们做地道蒙餐,好多游客都说,看完丹霞出来就能吃到新鲜的蒙式大餐,太满足了。”
“我很喜欢丹霞地理地貌,冲着丹霞景区来的。我还能给他们做川菜。”东牛毛村里,蒙之旅民宿厨师张宏军是从四川来到这里打工。
如今,乡村文旅市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除了村级的特色活动,游客们路过县城,还有机会参加丝路大赛马、农民丰收节、那达慕大会等大型活动,既能在村里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又能参与县里的文旅盛宴,获得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沿着中国最美自驾线路——祁连9号公路继续前行,记者便来到了松木滩村。这里凭借祁连山国家公园试验区的地理优势,成功将牧区转型为乡村旅游的热土。
“来看风景,吃美食,体验不一样的文化!”“90后”大学生安雪峰经营的“松木滩八个家部落”牧家乐里,孩子们在院子里追着羊羔跑,尖顶小木屋错落有致。
“羊粪堆里埋锅烤制,酥油奶茶现熬现拉,这就是我们每天早上的味道。”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演示裕固族传统美食“烧壳子”的做法,通过自媒体直播,他的牧家乐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13个包间在假期天天爆满。
“游客不仅要住蒙古包、唱歌跳舞、溪边烧烤,更希望把这份独特的文化体验带回家。上海的客人吃完我们的牛羊肉,还要求邮寄。”负责人杜正文说。
“村子是牧业村,居住有裕固、藏、回、土、汉等5个民族,凭借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松木滩村2017年入选了全国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凭借依靠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地理优势,牧区转型做乡村旅游。现在周末、节假日几乎都是满员的。”松木滩村工作人员屈正锋自豪地说。
富民增收,美丽风景催生“美丽经济”
文旅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增收。肃南的实践表明,当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乡村振兴的道路便越走越宽广。
位于祁连山脚下的神鹿公园,这个假期吸引了众多游客。裕固族视鹿为吉祥图腾,“珍珠神鹿文化”源远流长。景区讲解员苏睿娟介绍,当地从1958年开始驯养肃南马鹿,如今已走出了“以牧带旅、以旅促销、牧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神鹿公园旅游景区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苏睿娟详细解释道,“一产是祁连山马鹿养殖繁育,二产是研发生产各种鹿产品、鹿系列保健品,三产才是鹿公园的旅游开发。”这种创新模式直接和间接地带动300多名当地农牧民就业,惠及景区周边的金畅河村、西岔河村等村庄。
饲养员顾文军笑着说:“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工资,日子更有奔头。”
而来自兰州的游客扎西才旦则表示:“风景好,可以亲近自然,又能与鹿亲密接触,并且这里多民族交融,可以亲身体验裕固族文化。”
同样靠特色走出致富路的,还有康乐镇榆木庄村“巴扎黑”酸奶工坊的负责人赵雪龙。这位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策扶持下,将父母传授的传统奶制品技艺变成了品牌产业。正如“巴扎黑”在裕固族语中寓意“顺利吉祥”,如今他的酸奶工坊每天产销量最高达3000斤,年利润约20万元。
“最初在外面打工,因父母身体不好就回来帮忙。后来发现外地朋友特别喜欢我们裕固族的传统奶食品,就慢慢研发产品,现在有家庭版和便携版。”赵雪龙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他的家在牧区,既有高山西细毛羊和牦牛,也有在山下饲养专门用于挤奶的奶牛,因为紧邻康乐草原,不愁游客和销路,因此能够实现自产自销。
通过自媒体账号进行线上宣传,赵雪龙积累了3000多粉丝。旅游旺季,他的小作坊还能为五六位村民提供零工岗位,按小时计酬,带动乡邻共同增收。“未来,我希望能与景区建立更深度的合作,比如在售票环节联动,让更多游客品尝到我们的特色酸奶。”赵雪龙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依托景区吃上“旅游饭”的东牛毛村,到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松木滩村;从守护文化根脉、带动传承的柯璀玲,到将传统美食做成品牌的赵雪龙……在肃南,文旅融合不是一句口号,而正变成实实在在的新希望。
(扫码观看视频)
来源:农民日报社
编辑:何 堃
责编:赵丽梅
审核:万福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