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上海各大文博场馆通过举办一系列高品质展览,打造“可看、可赏、可参与”的文旅体验,以丰富多元的供给点燃市民游客消费热情,既彰显城市文化底蕴,也为假日经济注入鲜活的动能。
本期的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连线了部分文博场馆,看看他们在国庆长假期间的接待情况,有部分展览在国庆长假尾声落幕,也有一些新展在近期相继推出;我们还采访了部分市民朋友,请他们分享在国庆长假期间的观感。
最美图书馆:阅读学习参观都很热
国庆长假期间,上海图书馆的淮海路馆和东馆到馆12.33万人次。在国庆长假期间,“岂曰无名 山河为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党的隐蔽战线主题展”落幕。“文化地标,上海城市记忆与集体印象展”将于10月12日结束。作为2025上海书展的重要延伸,城市文化地标征集活动自7月启动以来,面向全社会征集了1200余件创意作品,从中选出了300多件入选作品进行展览,以艺术语言勾勒出上海的东方韵味与都会活力,承载了市民对城市的热爱与创造力。未来,将通过巡展、线上传播等形式扩大书展影响力,拓展全民参与深度与广度,开拓地铁公交等宣传服务平台,丰富活动展现内容与形式,助力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让更多人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此外,“时光长廊 东馆阅读推广活动海报回顾展”延期到10月底。
上图东馆的阅读区域,正在阅读学习与工作的读者(“小超人”10月7日拍摄)
正在上图东馆展出的“剑桥大学自然魔法世界”将持续到10月26日。展览以“从魔法到科学”为主题,通过八大主题展厅系统呈现科学发展历程,涵盖古希腊哲学、中世纪欧亚智慧交融、近现代科学革命等核心阶段。
“假期余额不足怎么办?打卡最美图书馆之一,人生需要奥利给。”上海的文博工作者“小超人”10月7日去上图东馆打卡了“剑桥大学自然魔法世界”展,在馆内阅读区域看到满座的场景——许多正在阅读、学习或工作的读者,她感触颇多:“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一个全员皆卷的时代。”
“剑桥大学自然魔法世界”展览(“小超人”10月7日拍摄)
据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介绍,国庆长假期间,徐家汇书院8天到馆14.9万人次,最多的一天是10月4日,达到27808人次。有趣的是,徐家汇书院自2023年1月开馆以来,每年单天到馆人数峰值都出现在国庆长假的10月4日这天。
国庆长假期间的徐家汇书院
徐家汇书院的中庭正在展出“翻开徐家汇书院第一千零一页”的回顾展。9月26日是徐家汇书院开馆1000天,数据显示,过去的1000天里,徐家汇书院累计690万到馆人次,单月最高51.5万人次,新办3.2万张读者证,其中738张外籍读者证,包含54个国家和地区。
展览回顾了在刚刚过去的1000天里,徐家汇书院和读者一起的点点滴滴,也让读者留下“1001”个愿望。展览将持续到10月底。
博物馆:市民游客观展忙,有展览在长假尾声落幕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黄浦滨江的世博会博物馆(以下简称世博馆)吸引了大量市民及远道而来的游客,凭借此前大热的临展、全新的预展以及丰富的馆内活动,成功打造出一个集观展、体验、休闲于一体的假日好去处,展现出强劲的文化吸引力。
市民在世博会博物馆排队入馆
此前已积累超高人气的特展“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无疑成为本次假期的最大亮点。许多因工作繁忙而迟迟未能到访的本地观众及专程来沪旅游的游客,纷纷将此次观展视为假期中的“必选项”。展厅内,观众们流连于精美的古希腊雕塑与文物之间,感受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成为社交媒体上热门的“打卡”场景。该展览的持续高热,印证了高品质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对公众的巨大号召力。
超高人气的特展“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
与此同时,世博馆也为观众准备了新的文化惊喜。位于南一层全新推出的《石库门的新生》预展,将目光聚焦于上海本土的独特建筑文化与城市记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海派文化变迁的窗口,提前预热,吸引了众多对上海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游客驻足先睹为快。
一楼文创空间迎来了如织的购物人潮
除了精彩的展览,世博馆在假期期间精心策划的系列公众教育活动也备受好评。此外,经过焕新升级的一楼文创空间迎来了如织的购物人潮,市民和游客在观展之余,可以将文化记忆带回家。而位于三楼的咖啡厅则成为市民和游客小憩的“能量补给站”,坐满了品尝咖啡、回味观展体验的观众,文化与休闲在此完美融合。
国庆长假期间,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人次超过3.3万人次。不少市民与游客参观了正在举办的“时代强音——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文物史料展”,展览历时4个多月,于10月9日落幕,采用了创新的展示方式,以“联动 · 沉浸,象征 · 传承”为核心设计理念,将珍贵的历史文物与现代展陈设计有机融合。整个展览就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通过三个相互连接的展厅,带观众沉浸式地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海鲁迅纪念馆(盛祝莲 拍摄)
《为了忘却的纪念》手稿(盛祝莲 拍摄)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资深媒体人、女性专栏作家盛祝莲10月7日去了展览现场:“站在鲁迅先生1933年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手稿前,仿佛时光倒流,也想起年少时读背这篇文章的情景,随即想起先生在文末的直抒胸臆和对未来期许的经典句。一篇文章能穿越近百年的时光仍充满力量。而近百年期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想变幻的是风云,不变的是对爱与自由的信仰。于是,坐在纪念馆的花园里,在灿烂的阳光下,我重读《为了忘却的纪念》。”
上海鲁迅纪念馆将于11月3日起正式闭馆
此外,记者从上海鲁迅纪念馆获悉。为系统提升场馆展陈水平,更好地服务公众,上海鲁迅纪念馆经前期调研与规划,拟于11月3日起正式闭馆,实施整体修缮与陈列改版工程,让这座承载历史与情怀的“老馆”焕发新生。
国庆长假期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人次逾万。今年中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策划了“月来月美”城市艺术项目,从10月1日到8日,以“城市月桂”、“城市奔月”、“城市月相”三大板块点亮城市空间。通过当代建筑设计与非遗技艺的融合,焕新传统节日氛围,邀市民与游客共赏“不一样的月光”。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期举办的展览和活动
在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展厅迎来了“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三季“剧场”的终章,由 Taoph、Huizit、tuhuo 带来的闭幕派对。“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三季“剧场”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联合发起。过去三个月里,近十场公共活动在“剧场”轮番上演。观众们在“荒原”中感受时空的交错,在“经纬”里探寻艺术工作者的世界,在“影像”中领略Z世代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在“瓦舍”中见证观众与创作者交流,在“废墟”上体会日常与变动的张力。每一场活动都像一颗星辰,点亮了这段独特的探索之路。
此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共同策划举办的展览“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将于10月12日落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没什么好玩的!——林天苗个展”展览导览现场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没什么好玩的!——林天苗个展”是今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国庆长假举办的首个新展。此次展览立体呈现了林天苗不同时期的逾40件/组代表作,沿着“身体”与“日常物体”两个主题,围绕若干关键词,梳理重现了艺术家林天苗三十多年艺术生涯。本次展览展期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免费对公众开放,欢迎大家前来展厅,走进林天苗柔软与坚韧共存的艺术世界。
国庆长假期间,奉贤博物馆接待了大批市民和游客,约4万人次到馆参观打卡,假期虽短,唐韵绵长。奉贤博物馆的“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依旧温度炽热,市民与游客在博物馆体验大唐的盛世美学,以及夜间光影秀。
国庆长假期间,奉贤博物馆接待了大批市民和游客
据悉,这次展览创下历年来奉贤博物馆展览文物数量之最,联合了国内的8家文博单位,展出文物多达323件。展品从鲜活灵动的彩绘人物俑,到造型各异的三彩酒杯,从纹饰独特的酒神骆驼,再到珍贵的开元通宝“限定款”,文物类型涵盖陶瓷器、金银器、玉石器、丝织品等。目前,大唐生活美学仍在继续,展览将持续到10月18日,更多大唐的惊喜与奥秘,待市民和游客亲临解锁。
奉贤博物馆馆长张雪松告诉记者,博物馆在11月将迎来国际纸艺术双年展。
闵行博物馆的“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10月8日刚刚落幕。国庆长假期间,闵行博物馆邀请市民与游客赴最后一程楚韵之约。不少网友纷纷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倒计时1天”推文下方留言,有网友留言说:“终于赶在闭展前看完了,赞。”也有网友留言说:“赶了个末班车,闵博真的太有实力啦,期待下一次惊喜。”
闵行博物馆听导览和看展的观众(“星愿”10月7日拍摄)
市民“星愿”10月7日去闵行博物馆看展:“终于赶在展览落幕前一天与‘楚风烈’见面,本来是计划听下午场导览的,但现场人实在是太多了,都围在那里,里三层外三层,只能找没人围观的展品细细看。”
国庆长假期间,所属于上海中国画院的两家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和程十发美术馆)也迎来了一波大客流。两个美术馆为市民和游客准备了各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公教活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的“缥缃巧缀——线装书制作活动”,让观众走进画院美术馆,在观展的同时体验传统装帧技艺的魅力,亲手制作一本线装书。程十发美术馆国庆长假期间每日都有艺术导赏活动,另还推出三场“走近程十发——墨趣流彩·程十发笔墨探幽”品牌活动,为观众备齐笔墨生宣,收获亲手绘制而成的艺术果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