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的欢腾与中秋的团圆相遇,潍坊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旅盛宴,不仅点燃了市民游客的假日激情,更展现出文旅深度融合赋能城市发展的蓬勃生机。这个假期,潍坊用“量质兼备”的活动回应期待,用“无微不至”的服务传递温度,用“文化为核”的体验凝聚认同,让文旅产业成为激活消费、赋能城市的重要引擎。
以“文旅+”跨界融合,构建消费新场景。潍坊围绕游客真实需求设计活动,让潍坊的文旅供给既有“量”更有“质”。安丘青云山广场的美食争霸赛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学生艺术周展现青春活力,潍坊市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场场爆满,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双节民俗会热闹非凡,临朐石门坊景区晒“秋”生活节上演一道道丰收图景……
这些活动通过“文旅+”模式,将文化、教育、农业、商业等元素有机融合,构建了“全龄、全时、全域”的消费新场景,不仅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文旅产业的辐射力和承载力。
以“精细化”服务理念,提升文旅温度与口碑。假日文旅服务考验的不仅是筹备能力,更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而潍坊交出了充满“温度”的答卷。临朐沂山景区在“双节”期间遇连绵秋雨,这本是影响游客体验的“小遗憾”,但景区创新推出“晴天险”与暖心驿站,既用保障机制缓解游客顾虑,又以贴心服务提供休憩空间,将天气劣势转化为服务亮点。这些细节里的温暖,超越了硬件设施和景观本身,直击人心,构筑了城市最动人的软实力和口碑。
除了应对突发状况,潍坊同样注重“便捷性”与“体验感”。如潍坊市图书馆“文旅小巴”的点对点服务,让“潍有书香”新体验更加丰富。这些服务细节,于细微之处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游客的“获得感”,让“一次出行”变成一段难忘的记忆。
以“文化赋能”为核心,让“打卡”转向“深度认同”。文旅产业的持久魅力,根植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核。潍坊通过“场景活化”与“沉浸体验”的创新策略,将深厚的历史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现代生活体验,引导游客实现从浅层“打卡”到深度“情感认同”的跨越。
十笏园文化街区的“万笏新叙”活动,让古韵街区与潮玩IP相遇,既保留了历史质感,又增添了年轻活力;红高粱影视城将地域文化与休闲体验结合,让游客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本土文化魅力;坊茨小镇依托德日式建筑群与老火车站,借《南来北往》等影视剧热度,唤醒百年红色记忆,让“打卡”变成对城市历史的深度认同……当文化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游客对城市的认知便从“旅游目的地”升级为“有文化、有温度的家园”。
潍坊通过“文旅+”的跨界融合拓展了消费的广度,通过“精细化”的服务传递了城市的温度,更通过“文化赋能”的深度体验完成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让文化共鸣与情感连接成为这座城市最持久、最动人的魅力。当游客带着笑容离开,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与纪念品,更是一段与这座城市共同书写的情感记忆。这一切,正是潍坊从“流量”走向“留量”最坚实的底气。
新黄河客户端:李婉清
编辑:李婉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