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信】
在新疆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广袤土地上,藏着太多连资深旅行者都未曾踏足的“极致风景” 。 当大多数人涌向赛里木湖、那拉提等热门景点时,真正的探险者已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秘境 ——中国第一条沙漠公路(塔中镇)、世界海拔最高的新藏线,以及“沙不入湖”的 4A景区白沙湖。 这些小众景点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更有着一群 “电信蓝”守护者用技术与坚守编织的通信网络,让极致风光不再遥远。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穿越“死亡之海”的绿色长廊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世界上最长的贯穿流动沙漠的等级公路,全长522公里,北起轮台县,南至民丰县,宛如一条黑色丝带穿越“死亡之海” 。 这条中国第一条沙漠公路不仅是自驾爱好者的终极挑战,更是世界公路工程史上的奇迹。
站在公路起点,连绵起伏的金色沙丘仿佛一直延伸到天际。 沿途,你会看到世界罕见的 “沙漠森林” ——公路两侧种植的芦苇、梭梭和柽柳形成了长达436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流沙侵袭。 秋季,耐旱的胡杨将沙漠染成金黄,与湛蓝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0”公里路碑
对于自驾旅行者而言,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清晨从轮台出发,随着公路深入沙漠腹地,手机信号逐渐减弱,直到抵达塔中镇 ——这座沙漠中的“孤岛”小镇,才重新连接世界。
塔中镇位于 沙漠公路的中点,也是中石油重要的石油基地。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沙漠越野、星空露营,或是参观石油工业遗址。 最令人惊叹的是沙漠日落:夕阳将沙丘染成橙红色, “大漠孤烟直” 的景象在此完美呈现。 夜晚,远离光污染的沙漠成为观星圣地,银河清晰可见,仿佛伸手就能触摸。
为保障这条“能源动脉” 和旅游通道的通信畅通,中国电信的工程师们创造了奇迹。 他们在流动沙丘中打下 3米深的基站基座,每座基站都加装特制防风沙护罩,光缆接头做了三层密封防护。 这套 “无线+有线”双传输链路系统,日常用光缆传输数据,风沙断纤时能在15秒内无缝切换至5G网络。
电信员工曹力源正在抢修通信基站
中国电信石油保障团队的曹力源和他的同事们负责维护这段沙漠通信网络。他说: “在沙漠里建基站,就像在流沙上盖房子。 ” 夏季地表温度高达 70℃,他们要顶着烈日巡检; 沙尘暴来临时,他们冒着被流沙掩埋的风险抢修设备。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128项钻井参数每3秒就能刷新一次回传总部,也让游客在沙漠深处能实时分享美景。
如今,这条沙漠公路不仅是连接南北疆的交通要道,更是能源运输的“生命线”和旅游探险的“黄金线” 。 公路两侧的油田磕头机与旅游越野车和谐共存,展现着 “工业文明”与“自然探险” 的完美融合。 当 “中国深度”遇上“中国速度”,这片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正通过通信网络长出“数字绿洲”。
新藏线:云端上的自驾天堂
新藏线( G219国道)北起新疆叶城,南至西藏拉萨,全长约270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险的公路。 其中界山达坂海拔5347米,是新藏线的制高点,也是无数自驾爱好者心中的 “终极挑战”。
这条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沿途翻越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穿越羌塘无人区。“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是新藏线的真实写照:早晨可能还在雪地穿行,中午就进入河谷草原,傍晚又来到荒漠戈壁。 这种极致的景观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自驾爱好者。
新藏线美景
新藏线沿途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班公湖一半淡水一半咸水,湖面上水鸟成群; 札达土林宛如 “异星世界” ,日落时金光笼罩; 冈仁波齐作为 “世界中心” ,终年积雪的峰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玛旁雍措湖水清澈如碧玉,与冈仁波齐遥相呼应。
然而,美景背后是严峻的挑战。 高原反应、路况艰险、补给困难,都考验着旅行者的意志。 “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连呼吸都是一种考验。”游客小李回忆道,“但当你站在界山达坂,看着‘新疆西藏分界’的标志牌,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在这片“生命禁区”,通信保障的难度超乎想象。中国电信新疆长途传输局和田分局赛图拉维护站的6名电信人负责新藏线的通信维护,他们的工作日常就是与高寒、缺氧、狂风作斗争。
电信人员因高原反应在医院检查
一次边境基站 OLT脱网抢修,让他们经历了生理极限的考验。 故障点在海拔5200米的达坂上,驱车4小时只能抵达海拔4800米处,剩下的400米需要徒步攀爬。 20公斤的设备背在身上,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 抵达现场时,寒风已将光缆接头盒冻裂,熔接机屏幕上结着薄霜。
“设备不能冻着!” 6个人立刻手拉手围成圆圈,用身体挡住风速达30米/秒的狂风,中间留出仅够一人操作的空间。 阿卜杜热合曼蹲在地上熔接光缆,手指冻得不听使唤,就揣进怀里捂热; 屏幕结霜看不清,就用哈气融化。 经过24小时奋战,当指挥链路的信号灯重新亮起时,他们的防寒服已结满冰碴,像穿了一身铠甲。
新藏线不仅是自驾者的天堂,更是连接边疆与内地的“生命线” 。 它保障了边防部队的指挥通信,也为沿线牧民和矿工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以前牧民卖羊毛要走几天山路,现在一个电话就能联系收购商。”赛图拉镇的牧民巴图尔说,“网络通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如今,这条“云端天路”上,移动信号覆盖已达 95%以上。 每一座通信基站都像一座 “信息灯塔” ,在茫茫高原上守护着往来行人和边疆百姓的安全。 当你在新藏线上接到家人的电话,那清晰的信号背后,是电信人用生命筑起的通信长城。
185团:西北之北的蚊虫王国
在祖国版图的最西北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85团境内,藏着一颗璀璨的沙漠明珠——白沙湖。 这片42平方公里的湖泊被浩瀚的沙漠环绕,却以 “沙不入湖,湖不进沙”的奇特现象闻名于世。
白沙湖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没有进水口也没有出水口,却常年水位不变,不增不减,不凝不浊。 湖中生长着高达 1~ 4米的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甚至还有孤寂的野荷花。 湖岸则是高大茂密的银灰杨、白杨、白桦混生林带,50米外的沙丘上,额河杨、山楂、绣线菊等植物构成一道天然屏障。
秋季是白沙湖最美的季节:金黄的白桦叶、火红的枫叶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五彩斑斓,宛如一幅天然油画。 难怪有人感叹: “西北边陲景宜人,疑是江南又一景。 ”
白沙湖美景
白沙湖所在的185团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这里是G331国道的终点。“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放羊牛”——这段当地民谣生动描绘了这里的地理特征。
除了白沙湖,这里还有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鸣沙山长18公里,沙子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微风吹过会发出雄浑低沉的声响;“西北边境第一连”是全国离边境线最近的连队,距国界线最短距离不足1300米;“西北之北”纪念碑矗立在沙丘之巅,是我国西北方向最远的一片国土的标志。
185团因夏季蚊虫密度极高,被称为“世界四大蚊虫聚集地之一” ,这也让它成为小众中的小众景点。 当地林业部门监测显示,盛夏每立方米空间蚊虫可达 1700只,但这正是原始生态的证明——丰富的湿地为蚊虫提供了栖息地,而蚊虫又是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构成完整的生态链。 很多摄影爱好者专门挑这个季节来,因为蚊虫多的时候,鸟也最多。 这种 “挑战与收获并存”的特质,反而吸引了追求极致体验的旅行者。
牟善波与徒弟在蚊虫最密布的地方进行信号维护
“以前这里夏天蚊子多到能吃人,修个宽带要穿5公斤的防蚊服。 ” 185团居民刘国庆回忆道,“现在好了,不仅网速快,师傅们来修也不用裹得像粽子了。”刘国庆口中的“师傅”就是中国电信新疆阿勒泰分公司牟善波,他和他的团队在这里守了 13年通信网络。 每年5 — 8月蚊虫高峰期,他们穿着特制防蚊服巡检设备,面罩上常布满蚊虫尸体。 为保障景区通信,电信部门创新采用 “微基站+分布式天线” 技术,在不破坏景观的前提下实现信号全覆盖。 如今,白沙湖景区 Wi-Fi覆盖率达 98%,游客可实时分享美景,边防哨所也能通过视频监控边境动态。 一次强台风导致基站停电,牟善波带领队员冒雨抢修。 在齐腰深的水中,他们用身体支撑起柴油发电机,确保边防指挥系统不中断。 “那一刻,我们就是移动的信号塔。 ” 牟善波说。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 “蚊虫王国”成为连通内外的数字驿站。
从沙漠到雪山,从湖泊到高原,这些 小众景点因通信而变得触手可及。 中国第一条沙漠公路上, 522公里的通信保障让“死亡之海” 成为安全的探险乐园; 世界海拔最高的新藏线, 5347米的达坂上矗立着永不熄灭的“信息灯塔” ; 西北之北的白沙湖, 42平方公里的沙漠明珠因通信而焕发活力。
这些小众景点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自然的奇绝,更在于那些在风景中坚守的身影。 他们用 3米深的基站基座抵抗风沙,用身体筑成挡风墙守护信号,用13年的青春点亮数字火种。 当我们在这些小众景点享受便捷通信时,不应忘记那些默默奉献的电信人——他们是美景背后真正的守护者,是小众风景中最美的人文底色。
新疆的美,不止于赛里木湖。 当踏上这些小众景点的土地,每一次流畅的视频通话,每一张即时分享的照片,每一次安全的紧急求助,都是电信人用通信网络编织出一张安全网,让极致风光不再遥远,让边疆生活更加美好。
本文来自【中国电信】,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