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走胶东:威海烟台的海,咋就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一次站在威海的海边,我这个在中原长大的河南人有点发愣——海水清得能看见底下鹅卵石的纹路,浪花拍在礁石上,声音都比别处脆生。
后来又去了烟台,同样是海,踩在沙滩上脚底下软乎乎的,风里裹着鱼腥味,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这俩城市隔海相望,咋脾气差这么多?
威海的海,是那种让人不敢大声说话的精致。
沿着环海路骑车,海岸线跟被人精心收拾过似的,看不到乱七八糟的高楼,连路灯都设计得秀气。
北山路那些老洋房,石头墙缝里都透着讲究,听说有68处百年建筑,散在城里像珍珠似的。
最让我印象深的是韩乐坊夜市,晚上灯一亮,暖乎乎的,没人扯着嗓子喊,摊主说话都客客气气,没有那种恨不得把你钱包掏空的浮躁劲儿。
刘公岛那趟去得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古炮管子锈得发红,定远舰的铁锚沉在水里,甲午战争纪念馆里的老照片,每个字都扎眼睛。
出来碰见个当地导游大姐,说威海人祖辈都记着这段历史,做事情不敢马虎。
你看这儿的医疗器械、渔具,都是些精细活儿,讲究个一针一线的实在。
就像海边那些钓鱼的老头,一坐一下午,不急不躁,钓上来的鱼不管大小,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到了烟台,海一下子就“野”起来了。
沙滩宽得能跑马,退潮的时候,光着脚走两公里都碰不见边。
芝罘岛那边的渔港,天不亮就热闹,渔船靠岸时,梭子蟹、皮皮虾堆得跟小山似的,渔民大哥扯着嗓子喊价,声儿比海浪还高。
我在海鲜市场买了斤扇贝,摊主硬是多塞了两个,说“尝尝鲜,烟台海不欺客”。
烟台老城像个阅历丰富的老人,新楼旧巷挤在一块儿,反倒有股子烟火气。
广东街的骑楼、福建会馆的戏台,还有张裕酒窖里那些比我爷爷岁数还大的橡木桶,都在说这地方当年多热闹。
开埠早,南来北往的人都在这儿讨生活,脾气也磨得像海一样包容。
出租车师傅听说我从河南来,硬要拉我去吃焖子,说“咱烟台人就好交朋友,来了就是客”。
后来才琢磨明白,威海人烟台人气质不一样,跟这海脱不了干系。
威海的海是礁石滩,浪打上去硬碰硬,练就了骨子里的韧劲;烟台的海是沙滩,潮起潮落都留有余地,养出了那份豪爽和大气。
就像威海人做产品,讲究“工匠精神”,一个零件能磨十年;烟台人搞产业,敢闯敢试,葡萄酒、钟表、锁具,啥都能做出名堂。
说句实在话,这趟胶东之行,比看多少旅游攻略都管用。
两座城,两种海,两群人,却都透着咱中国人骨子里的实在和韧劲。
威海的静,是历经风雨后的沉淀;烟台的动,是拥抱世界的胸怀。
下次你要去山东看海,别光盯着风景,跟当地人聊聊天,你会发现,海的性格,就是人的性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