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土地,既是兵圣孙武家族的采邑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集书会的发祥地。这里既有黄河古堡魏氏庄园的厚重历史,又镌刻着陈毅、粟裕在这里渡河反攻的红色印记。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回望,惠民有三张牌很突出:兵圣文化、曲艺传承与黄河文明。
如今,惠民县正以敬畏之心承接历史的人文馈赠,以创新之志打造文艺精品,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城乡群众。在这方热土上,新时代的文化蓝图正被精心绘就,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持续焕发新的光彩。
兵圣故里新气象,“兵法研学”串起军事旅游景点
滨州的人文品牌众多且底蕴深厚,但首屈一指的当属孙子故里。这一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家喻户晓,具有国际影响力。
2023年10月,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滨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兵学文化名城”确立为滨州城市发展的首要定位。如今,滨州正加快推进省级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创新打造全省首个生态博物馆之城。可见,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惠民的担子很重、很光荣。
创编文艺精品,让孙武走上舞台。2024年3月,惠民县与滨州市京剧院合作,新编历史京剧《孙武》成功首演。该剧由北京京剧院名家杨少彭主演,汇聚全国顶尖创作团队,舞台效果美轮美奂。同年,惠民县与中曲协、山东省曲协合作,精心创排的山东快书《兵法颂》于11月在滨州大剧院上演。80岁高龄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亲临现场并作开场表演,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国家一级画师李学辉创作的《孙武圣迹图》系列画作正式完成。同时,惠民县精心组织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编印《孙子文化研究》期刊,组织多场孙子文化专题报告会。
“兵法研学”串起系列军事文化景点。在中国孙子兵法城,孩子们变装古代士兵,沉浸式体验沙场点兵、疾行60秒、万里传书等特色活动,并欣赏《武略心经》主题演艺;在武圣园景区,孩子们换上迷彩服,体验魔法森林亲子乐园、丛林穿越等项目;在黄河古堡魏氏庄园,感知古人精妙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渤海革命老区兵器博物馆,赏国防兵器大展、看红色电影;在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孩子们当起“小八路”,体验挑扁担、推小车运送物资、支援前线的艰辛。
孙武不夜城已成为拉动夜间消费的引擎。在烟火之夜主题活动中,上千架无人机编队表演,带来“星空之约”“金戈铁马”“花影淑容”等精彩篇章,以现代科技为游客演绎古韵风华。春节期间,景区推出新春灯会、民俗表演、百姓大舞台、国际大马戏等多元活动。仅在今年春节当天,客流量就突破12万人次。
“兵学+”工作模式已深度融入惠民县各领域实践。惠民县司法局运用兵法智慧,打造行政复议“兵学调解”品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治理成效。
胡集书会展播中心开放,助推国字号非遗走入群众日常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集书会始终是滨州文化的璀璨明珠。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曾六度登台献艺,彰显其深厚艺术魅力。然而受限于传统正月会期,常遇恶劣天气或工作日冲突,令众多书迷错失现场体验。
近年来,通过“线上展播+线下巡演”双轨并行,书会突破季节限制。如今,周末及节假日走进胡集,古曲新调的悠扬旋律已成常态。
书会链条在延伸。春节期间,胡集书会以传统会期为依托,同步举办赛事、展演、研讨、艺人下乡等系列活动,配套发布胡集书会主题曲MV、标识和吉祥物,陆续推出周边文创产品,并启动数字曲艺资源库建设。在胡集书会,您既能欣赏到名家名段,也能跟着艺人到村里品乡愁。
曲艺阵地在扩大。2024年,胡集书会展播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该中心集乡村振兴会客厅、非遗展厅、多功能演艺厅于一体,通过投影、飞屏互动等多媒体项目,让游客在交互体验中全面了解书会。
曲艺传承有新人。2012年,启动“曲艺进校园”工程;2017年,胡集书会擂台赛增设“曲艺童星奖”赛事;2020年,开发“胡集书会”校本教材,曲艺名家开课教学。近年来,当地已累计培养少儿曲艺新人500余名。
正因此,胡集书会正逐步构建四季常态化的展演体系。当地打造“曲艺小书场”“曲艺大集”,举办胡集书会消夏文化活动。书场打擂不夜城、消夏书场、曲艺专场演出等活动精彩纷呈,全年展演活动突破300场次,惠及群众上千万人次。
胡集镇党委副书记罗春婷介绍:“我们对曲艺大集谋划已久。在胡集镇域街区,根据商户需求,协调惠民县曲协、运营公司、艺人团队,利用每月大集与周末时段,组织曲艺艺人说书献艺,实现‘月月有书听’的曲艺生态。”
曲艺演员冯增奎介绍:“惠民县组建了曲艺演艺队伍‘惠曲社’,多种类曲艺演员踊跃参加,涵盖相声、西河大鼓、山东快书、脱口秀、鼓彩戏法,魔术等现代表演形式,为曲艺大集提供丰富的内容选择。”
这些探索,带来了曲艺研学、好品展销、茶馆体验、观看演出等多元业态,“周末到惠民,听曲赶大集”特色品牌正在擦亮。
“文艺专班”发挥大能量,艺术乡建硕果累累
作为黄河沿岸重要县域,惠民县承载着山东人民治理黄河的光荣印记。1949年3月,山东省河务局迁至姜楼镇办公;同年12月,当地成功举办黄河安澜大会,吸引逾万名干部群众参与。据统计,山东省河务局机关在姜楼镇驻地办公时间共计1年零11天。
沿着魏集镇老君堂联村往南走,尚未抵达黄河大坝,欢快的锣鼓声、热烈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便传入耳中——这是村民自发组织的秧歌表演现场。在惠民县镇政府和文化志愿者的支持下,从农民丰收节到广场舞大赛,从农民村晚到公益电影放映,送戏下乡等活动中,“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文艺活动已成为当地群众的生活日常。
惠民文联组织的“文艺专班”,以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该专班由本土文化研究者、文艺创演实践者和热心乡村发展的文艺骨干组成,力争培育一批文艺特色村(社区),以艺术力量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管理。如在石庙镇、清河镇、姜楼镇的重点村居,由京剧票友协会、吕剧票友协会、剧协、舞协、作协分别在戏曲、鼓子秧歌、儿童文学创作与阅读方面结对帮扶,通过驻村(社区)指导、培训骨干、创作辅导、活动策划、品牌打造等举措,激活乡村内生文化动力,打造小剧小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麻店镇五牌联村“时光画室”、魏集镇河套崔村“摄影艺术乡村”等文艺阵地已取得显著成效。
惠民县文联主席张雯介绍:“艺术乡建的核心在于激活乡村特色资源、培育群众文艺骨干、提升群众文化品质,最终服务于乡村振兴。前期,我们在何坊街道福苑社区进行试点,组建了社区老年合唱团,邀请县音协专业老师定期指导,并开设书法、舞蹈、象棋等公益课程,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有效促进了社区治理。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探索‘文艺+乡村’的惠民路径,让艺术的种子在城乡生根发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