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安日报-最泰安】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博物馆研学游的风吹到了东平。为赋能青少年成长,东平博物馆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研学社教活动,在这里学生们既能参观出土文物,又能了解本地历史,还能体验手工非遗制作,这个假期,博物馆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
科技赋能让历史‘活’起来
画卷轻启,时光便流转千年。在东平博物馆通史馆的第三展厅,诗意须昌3D影片吸引了大量学生参观。《汉书•地理志》中提及“须昌,为古须句国之地”,而须昌古城遗址就在如今的东平湖湖底。影片中,须昌古城的房屋、道路、桥梁被一一重现,往昔的繁华景象,如今依旧让令人神往。
轮盘拨动,沧海即是桑田。在水韵东平展厅轮盘下的水域传奇项目前,孩子们围着轮盘,玩得不亦乐乎。随着拨动轮盘,屏幕内容开始变化,从大野泽到巨野泽,从梁山泊变成安山湖……直到今天的东平湖综合治理,东平湖不同历史时期的水系图跃然眼前。通过与多媒体设备的互动,抽象复杂的水系变迁历史,变成了让孩子们轻松易得的知识。
“我们通过各种科技设备的使用,让历史知识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单向’变为‘互动’,让学生们从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构建起一个更有吸引力、更富启发性、也更具深度的学习场域。”东平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陈淑锋说。
从历史名人到中秋习俗
中秋节前夕,在文脉展厅的设计区域,前来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家长们正围在大屏幕前,听着关于“无盐拜月”的故事。
随着屏幕画卷展开,东平县文物保护中心展陈宣传科科长侯真开始了她的讲解:“史书记载,钟离春‘复姓钟离名无盐’,家住无盐邑,也就是如今的东平。”
参观讲解之后,便进入到动手制作月饼的环节。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家长的带领下,学生们纷纷撸起袖子,揉捏面团,按压模具。经过一番努力,成型的月饼被展示出来,既有“福”“喜”“寿”“喜”等各色字样,又有桂花状、草莓状、六边形等多种形状,看着眼前的劳动成果,学生和家长都喜笑颜开。
东平县博物馆从挖掘地域历史名人入手,通过社会教育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先后推出中秋习俗、乐善文化、农耕文化等研学课程。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李慧丽说:“孩子们多一份对东平的历史了解,就多一份对家乡的热爱,动手体验的活动也很有利于孩子们全面发展,这种活动我和孩子都很喜欢。”
用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为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爱国教育,东平县博物馆结合馆藏红色历史文物,开展了丰富的社教活动。在博物馆文脉展厅的社教区域,学生们端坐在案几前,目光被屏幕上的战役作战令所吸引。
讲解员侯真向学生们解说道:“这是1945年5月9日,冀鲁豫军区下达的东平战役作战令,原件就收藏在东平博物馆。”随着解说环节告一段落,一个个手提袋和拓印工具发到学生手里,侯真带领学生们做起了拓印。
在爱国主题手工拓印活动中,“我爱中国”“盛世中华”“作风优良”三个图案最受学生们喜爱,洁白的拓印包印上了鲜红的图案,也在学生稚嫩的心灵留下了爱国的印记。东平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辛昱辰说:“今天的参观让我知道,有了革命先辈流血牺牲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将来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东平博物馆坐落于县城白佛山前,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从空中俯瞰呈繁体“東”字造型。现有文物藏品10万余件/套,展厅面积8600平方米,展陈方式以时间为轴,用文物叙事,融合科技元素,变“静态”为“动态”,从“单向”到“互动”,多维度、沉浸式讲述东平数千年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
记者:苏婷
通讯员:李智
编辑:孙青
审核:聂艳艳
本文来自【泰安日报-最泰安】,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