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琼雪漫舞铺展千里草原,当冰棱凝霜雕琢万顷林海,当玉带蜿蜒串联河湖冰脉,呼伦贝尔冬季旅游大幕正式拉开。这片被冰雪偏爱的土地,正以“冷资源”撬动“热产业”,向世界递出冬季旅游的靓丽名片。
为全景展现呼伦贝尔冬季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解码冰雪经济持续升温的核心密码,以深度观察凝聚发展共识,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特推出系列述评文章。系列文章将从三大维度展开,分别聚焦呼伦贝尔冬季文旅差异化资源优势,解析从“中国冷极”到林海雪原的独特禀赋如何构筑核心竞争力;聚焦多元业态创新,探寻“冰雪+运动”“冰雪+民俗”“冰雪+康养”等融合发展之路;聚焦立体交通保障,呈现路网升级如何为游客畅行保驾护航。旨在以客观视角审视呼伦贝尔冬季文旅发展脉络,全面营造冬季旅游火热氛围,助力呼伦贝尔冬季文旅持续释放发展魅力。
雪铺千里,是大地织就的银缎;
林覆万山,是苍穹泼墨的画卷;
河凝静美,是时光雕琢的冰玉;
鹿鸣深谷,是文明传承的絮语。
当冰雪成为冬季文旅的通用名片,当“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成为行业共识,当极寒气候从“运营挑战”进化为“特色体验”,呼伦贝尔以7个月的漫长冰雪期,在全国冬季文旅版图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坐标。
不同于部分目的地依赖单一滑雪业态,也区别于城市冰雪乐园的同质化竞争,呼伦贝尔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凭借清晰的产业洞察,以“自然禀赋+文化基因+赛事赋能”为核心优势,对“冷资源”深度解读与系统再造,在冰雪经济的赛道上跑出了独特加速度。
11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冰雪那达慕、内蒙古冰雪英雄会暨呼伦贝尔冬季旅游系列产品”新闻发布会举行,正式揭晓三大冰雪盛会详细安排及呼伦贝尔全域冬季旅游产品体系。12月20日起,第二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冰雪那达慕、2025年内蒙古冰雪英雄会、第二十二届中国·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等重磅活动将陆续在呼伦贝尔启幕,向世界献上一场限定的银色乐章,彰显出呼伦贝尔冬季文旅差异化发展的坚实底气。
禀赋独绝:
冰雪奇观与生态本底的双重赋能
冰雪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始于自然禀赋的先天差异。呼伦贝尔的冬季,从一开始就跳出了“冰雪即滑雪”的认知局限,以“大冰雪、原生态、长周期”的鲜明特质,构筑了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基石。
呼伦贝尔的冬季寒冷漫长,较东北部分冰雪目的地多出2—3个月的经营周期,从11月“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2025—2026内蒙古自治区冰雪旅游季暨呼伦贝尔冬季旅游启动仪式点燃冷极根河之火,到次年4月林海雪原仍存余韵,漫长的冰雪周期为业态创新提供了充足时空载体。
更难得的是其无可比拟的雪质优势,受西伯利亚冷空气与大兴安岭地形共同作用,这里的降雪多为干雪,雪质蓬松度高、含水量低,被誉为“粉雪中的极品”,既适合打造顶级滑雪赛道,更能呈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景观,这与部分依赖人工造雪、景观单一的目的地形成鲜明对比,让游客在体验冰雪运动的同时,更能沉浸式感受原生态的自然之美。
生态本底的独特性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差异。呼伦贝尔的冬季冰雪,并非孤立的景观存在,而是与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边境线构成的复合型生态画卷。在根河冷极村,-58℃的极寒气温造就了泼水成冰的视觉奇观,与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驯鹿雪橇相映成趣;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茫茫雪原上的蒙古包炊烟袅袅,与远处的牛羊群构成冬日牧歌图景;在G331边境风景道,冰雪覆盖的界河与异域风情交融,形成独一无二的跨境景观廊道。
这种多维天然景观体系,在即将举行的冰雪英雄会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穿越路线得到了集中串联与沉浸式呈现。此次赛事线路精心串联15个A级景区,沿途覆盖8万平方公里的苍茫雪原、13万平方公里的银装林海,还包含“天下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的冰封河道,以及中国北方最大淡水湖呼伦湖的“天然冰场”等核心景观。每一条线路都如同“移动的风景大片”,区别于城市周边冰雪乐园的人造景观,也不同于单一山地滑雪目的地的场景局限,让游客得以同步体验林海雪原、草原雪韵、牧歌烟火等多重景致,实现了从“冰雪观光”到“生态沉浸”的体验升级。
这种“以生态为基,以冰雪为媒”的发展路径,让呼伦贝尔连续9年获评全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其差异化不仅在于冰雪景观的量级,更在于生态体验的纯粹性,为追求高品质自然体验的游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选择。
文韵绵长:
民俗基因与赛事驱动的深度融合
独特的自然禀赋仅是构建竞争力的基础,能否将优势转化为强势,更深层次地取决于文化的挖掘与融合。如果说自然禀赋是呼伦贝尔的“硬实力”,那么文化赋能则是其差异化竞争的“软实力”。在众多冰雪目的地扎堆打造滑雪设施、冰雪娱乐项目的赛道上,呼伦贝尔始终坚守“冰雪为表、文化为核”的核心定位,将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多元民族文化与冰雪元素深度绑定,叠加“十四冬”等大型冰雪赛事红利,凝练出“赛事+民俗”的独特文化标识。这种文化赋能的差异化实践,让呼伦贝尔的冰雪旅游摆脱了单纯追求刺激的娱乐属性,跳出了同质化的民俗表演窠臼,真正赋予了冰雪体验灵魂与温度,实现了文化沉浸的深度落地。
赛事效应的持续释放为文化赋能增添了专业维度。2024年2月,“十四冬”在呼伦贝尔市成功举办,作为历届全国冬运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标准最高的一届盛会,为呼伦贝尔承办高水平冰雪赛事奠定了扎实基础。
近年来,呼伦贝尔以“十四冬”场馆遗产为基石,巧妙联动全国大众冰雪季、2025·中国汽车场地越野(冰雪)锦标赛等专业赛事,有机融合冷极马拉松、雪地摩托越野等特色体验,成功构筑起专业赛事与大众冰雪交相辉映的冰雪运动新生态。即将启幕的2025年内蒙古冰雪英雄会,前身为已成功举办七届的呼伦贝尔冬季英雄会,以“专业赛事、大众参与、文旅融合、极致体验”为核心,创新构建“1234”活动体系——1个主会场越野场地、2条特色自驾线路、3个国家级赛事、4项主题赛道产品,打造贯穿2025年12月至2026年3月的“冰雪狂欢季”。第二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冰雪那达慕以传统民族赛事为载体,同步举办全国优质旅行商冰雪旅游交流活动、千人滑冰、冬泳等10场高品质活动,形成“专业引领、全民参与”的冰雪运动新模式。
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是核心亮点。在“冰雪那达慕”的草原雪野上,蒙古族牧民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与雪地摩托、极寒挑战等现代户外项目相得益彰;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族木刻楞屋里,列巴香气与冰雪民宿的暖意交织;界河冰面渔线牵动着冬日的静谧与期盼,凿冰垂钓的身影相映成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多彩民俗的丰富肌理。
即将在海拉尔区伊敏河文化休闲长廊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冰雪那达慕,开幕式以雪花舞台构建五环造型象征各民族团结一心,搭配太阳花启动球等标志性打卡点位,11个功能区域涵盖VR那达慕体验、冰雪旅拍等互动场景;四大篇章的展演融合“男儿三艺”、打瑟日等传统项目与现代艺术,尽显豪迈气质;在雪原深处品尝原汁原味的牧民餐食,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聆听“逐鹿而居”的古老故事,在扎赉诺尔探寻万年猛犸象化石的冰河记忆,沿鲜卑古道感受拓跋鲜卑迁徙的壮阔历程。“绒绒雪世界”冰雪乐园、“城市天天那达慕”“莫尔格勒河天天那达慕”等产品,将民俗文化转化为常态化体验,满足了游客便捷与深度参与的双重需求。
这些民俗体验并非刻意编排的表演,而是当地日常生活的自然呈现,这种“生活即风景、民俗即体验”的原生模式,让文化体验更具真实性与感染力。
战略领航:
全域布局与业态创新的多维突破
冰雪旅游的差异化竞争,终究要靠系统性的发展战略与持续性的业态创新筑牢根基。面对全国冰雪旅游市场的激烈角逐,呼伦贝尔市打破单点发力的思维定式,以“全域全季”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起“业态多元、服务完善、品牌鲜明”的差异化发展格局,破解“冬季火爆、淡季沉寂”“景点孤立、体验割裂”的行业痛点,让冬季文旅既具规模效应,更有品质温度。
全域布局的战略思维让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胜势。全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区域壁垒,以“融合之路”文旅品牌为纽带,系统串联根河冷极、牙克石凤凰山滑雪、海拉尔伊敏河冰雪嘉年华、满洲里跨境体验等核心节点,创新打造伊敏河文旅长廊,整合14个旗市区特色驿站集中展示,形成“点上出彩、线上串联、面上开花”的全域旅游格局。
在三大冰雪盛事的引领下,今冬,呼伦贝尔各地将联动推出30项特色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热点”,以主会场为核心,辐射根河、额尔古纳、牙克石等多地,推出“行融合之路·探鲜卑根祖”“极寒秘境·呼伦贝尔大雪原”等自驾线路,将分散的景观与体验串联成线,摆脱“单一点位支撑”的发展局限。通过组合“景区联动+特色住宿+沉浸式体验”的复合型产品,推出跨境研学、自驾穿越、民俗深度游等多元化主题线路,让游客既能感受“千里冰封”的壮阔,也能体验“一域一韵”的细腻。
业态创新的深度拓展为冰雪经济注入了持久动力。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行同向发力,在深耕冰雪运动、民俗体验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冰雪文旅+寒地测试”等新兴业态,逐步健全冰雪装备制造、产业会展、研学培训等全链条产业体系,推动冰雪经济从“单一体验”向“全链增值”转型。
优质的服务保障是差异化优势的关键支撑。呼伦贝尔始终站位游客视角优化体验,推出一系列硬核“宠客”举措。针对极寒气候,冰雪那达慕现场设置户外取暖设施、提供免费热饮,在游客中心、商业区设羽绒服、电热宝等售卖区;全域范围内,核心景区增设“温暖驿站”,沿街商家开设“暖心小屋”,提供姜茶、热水、充电接口等便民服务。
交通保障方面,冬季新增10余条航线,4个支线机场和6个通用机场通达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及俄、蒙等国家和地区,方便游客乘机落地租车或自驾前往;外地车辆轻微交通违法实行“首违免罚”,“如厕通”小程序实时导航,中石油应急送油服务快速响应。
此外,对司乘人员、导游员等旅游从业人员和志愿者开展专题培训,景区、车站配备志愿者提供咨询讲解,凭冰雪英雄会车贴可享受酒店景区折扣等优惠政策。一系列举措用细节温度对冲寒冷气候,持续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全力守护游客“安心游、放心游、舒心游”。
呼伦贝尔的冬季文旅差异化突围,核心启示在于,当冰雪成为文旅通用元素,唯有跳出“同质化竞技”的思维定式,将自然独特性转化为体验稀缺性、将文化基因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将赛事红利转化为产业动能,才能构筑不可替代的文旅市场。
但差异化优势的维系从来不是静态结果,而是动态迭代的过程。当前,偏远区域服务均衡性不足、旅游产业基础设施薄弱、高端产品创新力偏弱、产业链延伸度有限等短板,仍是制约竞争力向更高维度跃升的关键。未来,需秉持“持续精进”的辩证思维,在巩固自然与文化核心优势的基础上,着力补齐产业配套与人才培育的短板,方能真正推动冬季文旅从“短时火爆”迈向“长久繁荣”。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阎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编:任彦依
主编:鄂桂晶
监审:刁岩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