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0月11日电(记者 毛鑫)秋日清晨,古城潮州在第一缕阳光的抚揉下醒来。
当广济楼的轮廓在晨曦中逐渐清晰,广济桥上,晨光已为精美的石雕披上了金辉。还没到游客开放时间,这座有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称号的广济桥,桥头已排满了趁着国庆中秋长假慕名而来的游客。
国家级非遗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嘉一早登上桥,开启了她向游客展演潮州木雕雕刻技艺的一天。只见她手持刻刀,在一块樟木上灵巧地游走。木屑纷飞间,龙虾蟹篓的轮廓渐次清晰,引得早早登桥的游客围拢观赏。
“师傅,这要刻多久才能完成?”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李悦好奇地问。“像这样一件中等体量的,大概要三四个月。”陈嘉停刀笑答:“木雕讲究层次丰富、镂空通雕,心要静,手要稳。”
在她的工作台旁,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小小的桥头一隅,成为潮州文旅火热场景的生动缩影。
潮州,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以潮剧、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木雕、潮绣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完整,尽显“工夫”美学;牌坊街里,纵横交错的里巷,串联起唐朝开元寺、宋代许驸马府、明代城墙门楼和旧府衙、清代旧民居……行走其间,一转身便是千年。绽放非遗光彩、延续城市文脉,这座“活着的千年古城”正在成为文旅“顶流”。
据统计,潮州游客接待量从2021年的406万人次跃升至2024年854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也翻倍增长。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潮州古城热度依旧,上百场以“非遗+演艺+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文旅活动,努力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沉浸式体验潮州文化的魅力。
古韵辉映新潮。
一场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写下生动注脚。潮州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潮州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探索出以“微更新、微改造”为特色的古城保育活化路径,让千年古城在守护根脉中焕发时代光彩。
非遗“活态传承”接地气。
在己略黄公祠旁的工作室里,潮绣传承人林雯手把手教几位年轻游客体验基础针法,“神秘”的非遗,一下子亲切了。“现在能亲手绣上几针,才理解了什么叫‘指尖上的坚守’。”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小姐说。如今,在潮州古城,各类非遗体验工坊、传习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非遗走下“高阁”,变得“触手可及”,在互动中得到传承。
古建“焕新活用”聚人气。
漫步甲第巷,昔日残破的老宅经过修缮,化身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宿、茶舍、文创空间。“修旧如旧,让老建筑不仅被看见,更能被体验、被感受。”在这里经营民宿的主理人李先生说。这种“绣花”式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留住了原住民和烟火气,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市井烟火“百态人生”显生气。
华灯初上,下水门街的牛肉火锅店人声鼎沸,沙茶酱香四溢;戏台上,潮剧经典曲目引来满堂喝彩,台下品着工夫茶的老街坊与游客一同沉浸其中;载阳茶馆内,来自各地的游客学着“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工夫茶冲泡技巧。袅袅炊烟、悠悠茶香、声声弦诗,构成了古城最动人的生活画卷。
“让全世界都来尝尝我们潮州的好茶,看看我们潮州的好风光!”老居民黄阿姨,看着古城一天天变得更好。
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千年潮韵,正奏响属于新时代的动人交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