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金昌市金川区交出了一份让工业城市振奋的文旅答卷:71.97万人次游客同比增长29.38%,4.3亿元旅游花费增幅高达57.12%。
这份数据若放在传统旅游城市或许寻常,但对一座文旅基础相对薄弱的工业城市而言,却是转型突破的成果。
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推动各地围绕文化体验、大国重器等热点丰富产品供给,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三年行动计划。
双节期间,金川区将“沉浸式体验”深度融入节庆实践:“火星1号基地”的航天科普体验、“镍都之光”夜间展演的升级呈现、“紫金花海民谣音乐季”的连续举办,以及“迎中秋·庆国庆”大型汽车展销等特色活动,共同构建起假期多元文旅消费场景。
近年来,金川区紧扣“工业主导型”与“城市服务型”双重发展定位,以“破产业边界、促文旅融合”为核心,积极探索全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在基础设施、业态融合与文体旅活动品牌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公共文化场馆与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域覆盖,“文旅+体育”“文旅+农业”“文旅+科技”等融合模式深入发展,百姓大舞台、“村BA”“村超”、城乡融合社区运动会、文化旅游季等活动蓬勃开展,非遗进景区、研学旅游等特色项目持续丰富,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这些举措系统推进,让文旅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市民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幸福体验,为工业城市转型注入了持久活力。
多元场景激活了市场新动能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提振消费行动方案》,在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方面,提出要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金川区积极响应,将文旅消费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构建“点上出彩、线上串联、面上开花”的业态体系,有效激发市场潜力。
走进“火星1号基地”,仿佛置身于遥远的红色星球。孩子们穿着厚重的航天服,在模拟火星地表上进行磁学实验。“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磁力线的变化,太神奇了!”来自兰州的中学生王明轩兴奋地说。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里,基地推出的“MARSERS超级火星少年计划”将航天科普与趣味任务结合,共吸引2万人次参与。
夜幕降临,金川科技馆广场的“镍都之光”展演准时启幕。《大地的礼物》《聚金汇川》两大主题,用声光电将镍矿开采的工业史诗与现代文明交织,激光在工业遗址断壁上投射出矿车穿梭的幻影。自2024年起,每年4月至10月的周末与节假日,这场光影盛宴都会延长游客3小时以上的停留时间。“镍都之光”不仅点“靓”城市夜空,更点燃了夜经济的“星星之火”,成为市民的“嘉年华”、游客的“新看点”,有效带动了文化、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甘肃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最鲜活的注脚。
而在城市另一端,消费的热度从夜晚延续到白昼。金昌市人民文化广场上,迎国庆百姓文化大舞台的民乐演奏与观众合唱此起彼伏;“纪念Beyond致敬传奇”演唱会里,年轻人挥舞荧光棒,在经典旋律中释放热情;“紫金花海民谣音乐季”更成了假期 “顶流”,从9月13日“怀旧限定・温情夜”到10月2日“流行金曲・嗨唱夜”,五场专场、五支乐队、上百首金曲,让紫色花海成了音乐与浪漫的容器。从群众性文化活动到商业演出,不同层级的消费需求被精准承接,文旅消费的“金字塔”愈发稳固。
消费惠民的“加法”,进一步点燃市场热情。金川宾馆推出金川餐饮店专享“干锅蹄花虾”等抖音团购套餐;龙首山庄的宴会厅里,3场国庆婚宴接连举办,经理马蓉馨笑着说:“家庭聚餐占了六成,不少都是看完灯光秀、从火星基地过来的游客,酒店算是‘沾了文旅的光’。”线上引流与线下场景的联动,让“住下来、消费起来”不再是口号。
“消费提振不是单点爆破,而是生态构建。”金川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清天表示,要让每个场景都成为消费的“触发点”,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市场的蓬勃活力。
乡土文化培育发展新引擎
“清汤牛肉喷香,拔河比赛太欢乐了,这趟‘赶大集’没白来!”金川区双湾镇天生炕桌村民王兆书捧着刚买的农家点心,满脸笑意。
国庆期间,天生炕村 “村BA” 篮球赛如火如荼。场上球员激烈角逐,场外秦腔演出、农家美食摊位人头攒动。负责活动组织的副书记马雄祥介绍:“从9月30日到10月5日,每天都有秦腔、歌舞表演,还组织了篮球赛,让大家能看比赛、逛集市、吃美食,打造接地气的乡村旅游体验。”
与此同时,宁远堡镇龙景村依托原生态田园风光,打造“民宿 + 烧烤 + 文艺演出 + 篝火晚会”复合业态,假期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以前游客来,拍两张田园照片就走,现在能住下来、看演出、带特产,留客时间至少多了3小时。” 村党委书记王德胜领着客人走进农产品展销中心,货架上包装精美的沙漠茶、手工剪纸摆得满满当当 —— 沙漠茶是村民用本地白刺果按古法炮制的,剪纸出自村里的非遗传承人之手,“这些产品由村民制作,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去年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 如今的龙景村,成了集“民宿体验、文化互动、特产消费”于一体的乡村生活场。
这样的乡村文旅蝶变,背后是政策的精准指引与地方的扎实实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十四五”期间,金川区围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依托资源优势推进开发建设,加大政策与资金保障,出台《金川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 “一核两带三片区” 布局,设立景区、样板村创建奖励。
据金川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永忠介绍,全区已累计投入资金超4700万元,重点打造了“十一居”共享农庄、大漠营盘文旅综合体等一批示范项目,建成特色民宿23间,年接待游客量最高突破15万人次。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3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其中龙景村和陈家沟村获评全省优秀样板村。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业态供给,打造差异化乡村旅游,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爱上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马永忠表示。
古今对话驱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金川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非遗、工业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
“捏起彩泥成花鸟,织出褐子作衣裳”,紫金苑景区的非遗体验区里,省级传承人指导游客体验面塑与织褐子技艺的场景,诠释着“非遗活化”的金川实践。“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以前只在村里做,现在能在景区展示给全国游客。”非遗传承人手中的梭子来回穿梭,精美的图案渐渐成型。对面摊位前,孩子们在面塑传承人的指导下,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金川织褐子技艺于2017年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金川区共有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金川制毡、金川织褐子技艺等6项被列入省级项目,金川区婚嫁礼俗、金川武术等14项被列入市级项目。非遗正通过“景区展演+乡村工坊”的模式,让传统手艺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旅场景。
此外,创新业态不断拓展文旅融合的广度。“月圆华诞礼赞丰收”月饼大赛,则成为连接代际的温情纽带。27个行政村的选手各显神通,老师傅们展示着传统月饼的制作精髓,年轻一代则在造型和馅料上大胆创新。新粮地村的选手将土豆、玉米等丰收元素巧妙融入设计。这场大赛,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一次生动的文化传承课,让年轻人在参与中加深了对传统节俗的理解与认同。
当褐子织造的古老纹路与乡村市集的现代烟火交织,金川这座工业重镇,正以文旅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百姓大舞台的市民合唱到“村BA”的篮球赛场,从非遗工坊的亲手体验到月饼大赛的代际对话,金川文旅消费市场发展的最显著变化,是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景区、在乡村、在广场,群众不仅是文旅服务的对象,更成为文旅内容的创造者、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文化消费的崛起,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民生改善—消费升级—经济提质—文化繁荣”的良性循环。
新征程上,金川区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让更多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之美,在共创中共享发展成果,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凝聚奋进力量。
作者:孙燕燕
来源:金川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辑:许菲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