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先去解州关帝庙附近吃早餐,然后参观关帝庙;关帝庙出来后驱车去往60公里外的芮城,中途参观大禹治水之地-大禹渡。晚上住芮城。
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始建于隋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解州关帝庙在历史上多次重建、扩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月庙会期间,一场大火使解州关帝庙焚毁无遗。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西巡临解,拨金一千两重修,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历经十余载,才恢复旧规。所以目前主体结构基本为清代建筑。
解州关帝庙是目前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被称为“关庙之祖”。整座庙宇沿南北中轴线展开,由结义园、主庙区和御花园组成,布局严整如皇家宫阙,又含庙宇庄严之气。
主庙区的琉璃龙壁、端门、午门等沿轴线排列,崇宁殿与春秋楼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间尽显庄重。尤其崇宁殿回廊环绕26根蟠龙石柱,雕刻形态各异的蟠龙图案,蔚为壮观。
檐下悬挂“神勇”“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等匾额,其中“神勇”为乾隆御笔,“万世人极”为咸丰御书,“义炳乾坤”为康熙御笔。
春秋楼的倒悬藻井为全国孤例,呈放射状菊花造型,由204组斗拱以榫卯工艺拼接而成,中心设垂莲柱如花蕊,四周408根昂嘴形似花瓣外展。
藻井可以旋转,但现在为了保护已经固定住了。
关公成为与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并得到官方和民间的祭祀、崇拜,中间有很漫长的过程。
自关羽遇难之后,荆楚等地就将他奉为神明。但长期以来,关羽只是一个流传范围有限、影响力不大,甚至形象也不佳的地方神。唐宋两朝佛、道二教出于宗教推广需要,将关羽的形象重新包装。唐朝开始,佛教开始把关羽和“神意”联系在一起,出现了诸如关羽护法沙门、冥建佛寺的说法。宋代的道士们在关羽解州平妖的传说上大做文章,在道教系统里神化关羽。
在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的渲染与烘托下,关羽在宋元时代走出了“地方神”的小圈子,进入国家体系中,成为了有封号、有地位、有祭祀的“官方神”。
北宋末年,关羽接连得到了三次加封,于宋徽宗时升格为“王”;万历四十二年,明朝再度加封关羽,从此有了“关圣帝君”的名号,后人熟知的“关帝”亦由此而来。从此以后,关羽取代了姜太公,成为武庙祭祀的主神。
关公作为忠义的道德楷模,历代统治者借其“忠义”教化百姓,民间视他为正义守护神,宗教赋予他惩恶扬善的神力。晋商把关羽奉为“保护神”,每到一处商埠,先建关帝庙,交易前先拜关羽,以“关公面前无虚言”为诚信准则。后来这一习俗传遍全国,商人把关羽尊为“武财神”。
关帝庙出来,天空仍然下着雨,在雨中我们驱车50公里,来到了大禹渡景区。
传说大禹曾在此治理黄河洪水,通过疏浚法解决水患,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景区有据说生长了4000年的龙头古柏,相传为大禹治水时亲手所植,用于观察水势、制定治水方案。
站在大禹渡,可以俯瞰黄河。远看黄河蜿蜒东流,近看山峦云雾缭绕,很幸运能看到的迷蒙细雨中的黄河景象。
路旁野生枣树,叶子有些黄了。秋天已经来了,不知道我们能否赶得上张掖和川西的秋色。
下午3点半,我们来到了芮城永乐宫。
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吕祖吕洞宾的出生地。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
鉴于永乐宫在美术史、建筑史、宗教史上的重大价值,为了保护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文化部和山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9年开始将其整体搬迁到龙泉村古魏城遗址,共用时10年。
走过永乐宫山门,沿着长500米的中轴线依次参观了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这四座元代木结构建筑。最为珍贵的元代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
三清殿《朝元图》为核心部分,采用“吴带当风”线描技法,以青绿为基调辅以朱砂,描绘286位道教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场景,人物衣纹线条飘逸流畅,须髯细若游丝。
一直下着雨,天色阴沉,殿内光线晦暗,出于保护的目的,殿内又没有任何辅助光,进殿后好一会,适应了殿内的微弱的光线后才可以看到壁画。
在400多平方米的墙面上,286座天神地祇以8个帝后主像为中心,向两列伸展成庞大的行列。神仙朝拜队伍列队清晰,主神列其中尊贵无比。凝神细观,仿佛被引入神界。
三清殿壁画线描,是中国工笔画最高成就的代表。《朝元图》中袍服、衣带上的细长线条,刚劲而畅顺的“一笔过”画法,吸引美术院校师生来此写生临摹。
作为美术门外汉,更多的收获是对道教众多神坻有了一点认识,特别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不是一家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晚饭在住处附近一家本地很出名的餐馆品尝了卤肉,入口即化的感觉,搭配上本地特色的饼子,让我边吃边夸个不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